三七行道:主要是破障,破除我們煩惱跟罪業的障礙,在(密宗)叫道前基礎。其實它真正的修學在第二段的:寅二、懺後正修。
三七行道它有三個重點:第一個七就是修懺悔。第二個七主要是發願。第三個七才是持咒。懺悔的意思就是說,當然我們一般人沒有修行,你就不感覺到你業障重,因為你每天跟業障在一起。但是修行者你開始專心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你內心當中開始有一種清淨的功德進入到你的內心當中。我們知道真妄是不兩立的,所以你清淨的功德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逼出來會有兩種相貌:
第一種、修行人躁動不安,你看到這個人平常在家的時候放逸的時候很正常,一到道場就躁動不安,這個人他的過去生或者今生肯定有重大的殺盜婬妄的罪業沒有懺乾淨,他那個罪業本身就是躁動相,所以這時候要勤加懺悔。
第二種情況、心思暗鈍,他一坐下來內心就是一片黑暗,所緣境佛號、所緣境持咒、所緣境……全部提不起來,一下子就昏沉,這種也是罪業之相。你不懺悔的話,你根本沒辦法去修行,因為這是罪業產生遮障。
修行方法:你感覺到你在修學過程當中,包括你躁動不安,包括你心思暗鈍,這個都應該要勤加懺悔。怎麽辦呢?
在第一個七天當中,你要很真誠,你要很專注、很虔誠的頂禮十方諸佛如來,乃至於諸大菩薩跟阿羅漢的聖號,這是第一個「懺悔」的方法。第二個、「恆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一方面在六時當中(一天當中有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為二個小時),你誦持神咒,一方面經行圍繞著壇場,在每一個時辰當中,要持『愣嚴咒心』一百零八徧(愣嚴咒心下面再說明)。所以這地方的懺悔有兩個,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持呪,包括內心至誠懇切,內心這種皈依的心,身口意的仰仗佛菩薩的加持,來滅除修行者的罪障。
...
懺悔:它主要是針對過去。發願:是針對未來。懺悔就是我們對於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一種內心的追悔,發願是對未來生命的一種防護、事先的一種防護。
...
發願主要的就是菩提心,發願在修學當中有兩個主要的目的:
第一、啟發修學的動力,以願導行。你看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佛七也是一種加行,有些人打佛七他無所謂,他就是沒有願望,有些人他是有備而來,他打佛七是為了要破除障礙,要成就往生的,所以他在念佛的時候,他那個心力特別強,所以願望能夠產生一種修學的動力。
第二、發願能夠擴大你的胸量。因為我們一般的所緣境只管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我們能夠為利有情願成佛,我今天打佛七,我為一切的有情而打佛七。這時候你念這句佛號的功德就不太一樣。為什麽要刻意去發呢?因為我們沒有發願,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注意自己的身心世界。說:你為什麽持咒呢?我只為自己懺悔業障。你這樣持咒的功德就很小,因為你心量太小,你能夠發起廣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為利有情願成佛,就把這胸量先擴大。
...
其實懺悔跟發願這兩個是不可分割的,很多人只有懺悔沒有發願,這個你只是功課做一半。因為你懺悔是把過去的過失解決了,但是未來怎麽辦呢?你沒有任何的規劃。所以在正式修學之前,懺悔接下來一定是發願,這兩個是不可分割的。
...
蕅益大師也認為,這三七的主修就是「皈敬三寶」 。所以我們剛開始所有的事修,在理觀之前,雖然理觀皈依的是我們講內在「自性三寶」,但是剛開始一定是要假借外相的三寶,所以你一定要安置佛像,要有口業的稱念,有意業的皈依。所以你看我們修學都是從外相三寶,然後再入自性三寶,這地方主要所修的是外相三寶。這是第一點,它主要的是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包括意業的皈依,三業皈依,求佛菩薩加被。
...
前面整個三七的所緣境是外相的三寶,你緣的是牆壁上的佛像,你聽到的是你所唱出來咒語的聲音,你表現一種皈依的心,這時候你心是向外的,向外去緣三寶的境;但是一旦修三摩地的時候,你的心開始收攝回來,我們講「念念照常理」,開始安住在這一念不生不滅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開始要把心收回來,因為這個時候是正修了。
....
這是在一百天當中的修學,它是透過先禮拜、經行然後靜坐,這個次第是很重要。你看有些人他事情很忙,忙完以後,一到佛堂他就坐下來,這個都是錯誤的。你到了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不是先坐下,拜完佛以後然後經行,經行以後再坐下。在『小止觀』說:你在整個進入到止觀之前,一定要有一個道前基礎,要有一個破障的基礎。你看它這個地方的次第都講得很清楚。
...
阿難尊者針對末法眾生去佛久遠,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應該怎麽去遠離魔境,成就不退轉的功德?佛陀講出兩個重點:第一、四種根本禁戒。第二、安立道場,誦持神呪。
古德把道場分成內道場跟外道場:一、內道場是包括持戒清淨跟誦持神咒,內心要修正念真如之前,先把道場現出來「持戒清淨,誦持神咒」;二、外道場,安立種種壇場的莊嚴。
古德註解的意思,一般來說都偏重在內道場。末法時代你真的沒辦法找到這麽多的香料來製作壇場,其實你還是以持戒清淨,很虔誠的持咒是比較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