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28-0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有時候大家聽的時候要注意一點,不要搞錯了。咱們說有八種因緣,八種因緣指的是前五種的因緣分。有人把這說是大乘起信論八種因緣,還有個立義呢!還有解釋呢!還有修行呢!還有勸修利益呢!這八種因緣前頭還有五分。哪五分?就是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五分當中的第一分的因緣分,因緣分裡頭又分有八種。八種因緣說完了,就要說立義了,就是這個起信論的道理。義就是指理說的。
因緣是造這部論發起的時候,這個要記到。八種因緣當中,第一種因緣是總說的,總說就是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馬鳴菩薩他說我造這部論的目的是讓一切人都離苦得樂,我不是求名聞利養的,這是總說我造論的意義;馬鳴菩薩總說他造論的意義。以下的七種就是根據第一種總說的因緣。
因為把大乘經典佛的本身說法一個目的,讓我們不要錯誤了解釋。那麼現在有沒有錯誤解釋呢?很多,很多錯誤解釋。對於摩訶衍,就是大乘,對大乘他不是正確的解釋。例如他做錯誤事情了,或是犯戒了,你跟他說,他說「唉呀!一切都是空的,不要理它」,這叫錯誤解釋。就是咱們日常生活當中,或者我們大家共住,共住的時候有個約束吧?就不說戒律的話了,常住公約也要有吧?你本來做錯的就要改正,改正就對了。你不改正,完了還說佛就是如是說的,這就叫錯誤,這就是不正確的解釋。
我們現在對於大乘法有沒有信心呢?有。我們對照起信論所說的信心,跟我們現在說有的信心,兩個合不合到一起?不合就是錯誤的,就是謬解了。我們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行菩薩道,發了心要做。你自己不但如是做,而且還要讓一切眾生去做。我們在剛出家發心的時候,那時信心很具足的。等出家一兩年了,或是再經過更長的時間了,那信心就退了,不像最初時候發心那樣勇猛,你懈怠了。昨天跟大家講勇猛心好發,持久心可就難了。若能夠學起信論的時候,馬鳴菩薩造這個論,他說令那一些有了信心的眾生,他只能向前進,把他那個信心更深入。若沒有這種的督促前進,漸漸就退後了,懈怠心就生起來了。
現在我們很多道友,我所接觸的,一下聽經去了,一下又去念佛去了,一下碰見又學密宗去了,就是摸不著頭緒。摸不著頭緒,就是自己進趣的道路還沒選擇定。我們現在有很多老同學,咱們不說他出家了,就在普壽寺已經快十年了。如果我們每位的道友互相瞭解一下,問他修行的功力每年都有些什麼進步?不論你修念佛法門也好,在這學戒律聽經也好,究竟這十年,咱們就舉十年說;有的同學沒到十年,有的七八年、五六年;我們自己不要過高估計我們自己,你自己迴光返照一下,靜下來思索一下你的善根。你的善根就是你修行的信心,就是你出家之後都是向善的,惡的因緣少,善的因緣多,你感覺你的修行你的信心是進步了、是退墮了?當你出家之後了,你過去的宿業,今生的新業,舊業新業使你的煩惱很多、妄想雜念很多,迷迷糊糊過一天、迷迷糊糊過一天,過三百六十多天就過了一年了。一年一年過去了,究竟你有什麼進步?
現在我們生到這個時代,我們叫末法,善業因緣的少,障道因緣的多,你怎麼能夠護持你這個善心的心念?學了這個論,這個論就是給我們那個多障的眾生,怎麼樣來護念你的心念。在這個論裡頭,第四種是讓那個善根微少的再修習信心,增長他的信心。第五種是消除你的宿業,來善護你的心念,遠離痴慢,出邪見網。
我們每位道友們都有你自己對一切事物的看法,對一件事、學一個法門並不是大家見解都一樣的,有的深點,有的淺點,就是看問題你的知見,就是見地。我們經常說明心了,就是心明了,明心了就是你心明白了,開悟了,明心見性。這不是說證得,從學習當中你心明白了。明白什麼了?明白自己具足有佛性。你不通過學習,你這個信心沒有。這是學教理的人。念阿彌陀佛,你必須得定量定時。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時,你自己進取心漸漸就沒有。好比你一天定一萬聲,不論多忙,不論做什麼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飯也好,不論你做哪一門供養大眾僧的功德,你自己本修,就是你念一千聲佛,你一定要念完,那是你今天定的課程。如果你這樣做了,一天如是,一個月如是,一年如是,你念個三、五年,你就明白了。明白了你自己的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號,就是所觀想阿彌陀佛,漸漸能夠融為一體了。這樣才能說進修,到你臨命終時,你才有把握。因此在你不論用哪門的修行功力,你檢查你有力量沒有?就是在你用功的時候,一些個干擾、一些個逆境現前的時候,你有沒有煩惱?有煩惱,就說明你功力不夠。煩惱消失了,遇著任何障道因緣來了,你能衝得過去,這樣才能夠檢驗你的道力、檢驗你的功夫。我們聽經的時候就在明下,見性了,開悟了,乃至你進取的到什麼地位了,你自己必須給你自己對照一下,你到沒到?
像第四種,令那個善根微小的來修習信心。你檢驗你出家這麼多年了,跟你最初出家時候的心,跟你現在的心,有進步沒有?現在心遇著什麼煩惱不退心了,遇到什麼障礙不動念了。非常之難!我們如果是修道的道友們,你經過年限久了,你自己回顧一下吧!你感覺你信心到什麼程度了,你對照最初發心時候,有進步嗎?還是退後了?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痴慢,出邪網故。】
所以這第五種就是說你在學起信論時候,它給你消除你的業障,善護其心,很好保護你的心。大乘經教好多都是,最初你所學的經論,都要你好好的保護你這個心。怎麼樣保護呢?等你學到論裡頭就說了。如果我們大家讀華嚴經的時候,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在你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消除的業障當中,有什麼方便方法使他能進入、能夠成就?文殊師利菩薩就總結四個字,善用其心,跟我們這講的善護其心一樣的。善護其心,就保護你這個心不被外頭境界把它干擾,不讓它起煩惱。
現在我們每個人檢查我們自己功力的時候,你遇到一切境界相,你煩惱不煩惱?我們有好多道友,或者自己媽媽過世了,或者自己媽媽生病了,或者父母、家庭有什麼不如意災難事情了,找到你了,你檢驗檢驗你的本事吧!我看很多就哭哭啼啼了。家裡出事,你要給他迴向的啦!要把你的修行分給他一份,使他災難很快解除了。我們有的道友或者念念佛,或者念念經,給家裡迴向。你就盡你的力量,你只能這樣做。你的功力不夠,求求道友,或者請請供供齋。目犍連尊者功力就不夠,他就沒辦法救他母親。佛說大眾僧清淨結夏安居自咨日,請大眾僧給他迴向,這假眾僧的力量。如果你有這些事,你人在普壽寺,我們普壽寺裡方便,不是打齋供眾的錢非要好多好多不可,若我們同學供,哪怕供一塊豆腐丟到那菜鍋裡頭,一人沾一點味道,也算消災了。量你自己的力量。你到那裡給磕個頭,請大眾師父幫著你迴向一下。如果你自己修行好的,遇到一切障礙因緣,六親眷屬障礙因緣,那你就靜坐下來吧!或者禮個懺,或者念一部地藏經,或者念一部彌陀經,你修什麼法門就做什麼法門。這不但護自己,也護他人。
但是必須得正確對待。遇到這個逆境現前了,你又沒有善巧方便,你把你所學的完全都用不上。所謂用不上者,你不知道如何是好。你遇到這種境界相的時候,你應當心裡不要隨著境界相轉。你靜下來,各有各的業,你父母、你家庭眷屬,他有他的業,你有你的業。我經常這樣想,我們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去做。做的目的,做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斷煩惱,得解脫,證菩提。就是這樣子,很簡單。若沒有外頭境界相現前,你還不曉得你的功力如何。有了境界現前了,你才知道,知道你自己修行沒有得到利益。
你不會迴向。你迴向了,好像作用也不大,對方也沒收到。怎麼辦?你可以當介紹人。介紹誰?你給他介紹觀世音菩薩,或者介紹地藏菩薩,或者介紹文殊師利菩薩,這些大菩薩你都可以給他介紹,讓他自己去修,你要幫著他去修,把你修這個法門、修這個本尊的力量完了給他迴向。你當介紹人嘛!
我就當介紹人,這二十年之內,找我這個的,生意做不好的,家庭有病苦的,或者是事情不順心的,煩惱了打離婚的,反正事多了!我們怎麼辦?就給他介紹。怎麼介紹?教他念一部地藏經,或念一部普門品。一部不行,念十部;十部不行,念一百部。如果你經濟條件好,請大眾僧給你念,效果立竿見影。現在社會上仲介公司很多,仲介公司並不是開公司的,他只能給你介紹。我們這些道友們,你們自己學的法,或你學地藏法門也好,學觀世音法門也好,你念佛也好。你的力量不夠,你假普壽寺大眾師父的力量,不就夠了嘛!他不知道,你給他當介紹人。同時你介紹得有個介紹的因緣,像馬鳴菩薩就介紹,給我們當介紹人的,把諸佛菩薩的大乘教義讓你來學,介紹你去學。他不能讓我們都去開悟,都不能證道,都不能斷煩惱。他介紹諸佛的大乘經典,大乘經典就可以了,這使你能斷煩惱,能夠消除業障,能夠善護你的心。
但是你自己必須修習定、修習慧,一切大乘經典是定慧兩門,如何習定,如何修習慧。因為我們這個心不定,有的道友經常有這樣問號,當你沒念佛沒看經,一天做些什麼事,你還不認得散亂。你做些事,事情上、境界相上頭,不是那麼如你的意的,不如意的就佔七、八分,順心滿意的只有一、二分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隨心如意一二分。你對於修道者,你把不如意的跟如意的平等對待,心平等故。因為你沒有定力的功夫,你也沒有智慧。觀就是智慧,定得有定力,境界一現前了,你才知道你的功力不夠了。而且很多道友說我念經的時候妄想很多,你若是念念經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有時不修行,不打坐,不坐禪,不思議修,好像還滿精神的,打妄想精神滿有勁。一坐下修行了,勁頭沒有了,昏沈來了。一個是昏沈,一個是掉舉,這兩種障礙非常的嚴重。那你對治它的方法呢?一定有方法對治它。你沒有。沒有,你從佛教導你的經論上面去學吧!學了,不就有了嘛!
所以顯示你怎麼樣修習定、怎麼樣修習慧。你修習定、修習慧,也是成就你的信心一個緣,它只能助成。同時你還得認得,你鼓勵自己。怎麼鼓勵方法呢?你說我沒信佛,我知道什麼叫妄想嗎?一天你生活在妄想當中了。要是你沒學佛法的時候,很睏,反正沒什麼事,你就倒下睡覺去了,睏了就睡吧!不更好嘛!因為你修行了之後,你才認識到它變成兩個了,一個變成兩個。一個能對治,有了對治它的心了。認識念經念的很散亂,胡思亂想是不對的,你認識這是個錯誤。就是認識錯誤的這個認識的心很正確,這就說明你有功力了,不是沒功力,你能認識散亂;認識散亂之後,你就不被散亂轉了。
例如念經打妄想,沒關係,收回來就是了,再重新念。好比這段經文你打妄想,你重頭再念。例如我們現在這個執事的師父們,每個包包裡放個大哥大,你正在那念經,那大哥大刮刮刮刮盡叫,你是聽啊?我現在正在念經呢!不聽啊?知道是什麼事呢?還是聽吧。聽可是聽,這個經得重頭念,那你這個不算事了。我打完電話再來念。那不行,接著念不行。說妄心很重。妄心很重這段經就白念了,盡打妄想了。怎麼辦?重頭再念,這是自己罰自己。經過這樣三兩次,妄想它漸漸就少了。懂得不?
還有昏沈,你自己也想對治的辦法。好比這念經念經,一邊昏沈了,你大聲喊幾聲,這是自己跟自己。大眾在塊堆可不行,你打別人閒岔。你自己念經時候,叫你自己的名字,「夢參,你不要打瞌睡,打瞌睡要下地獄的」,還要生起恐怖想。你說個三兩遍,那個瞌睡就沒有了,就讓你把它攆跑了。你自己得想很多的方法。修行,除了佛教導我們的方法之外,你自己也得生善巧方法。
或是你打坐時候,腰桿很痛,你沒法打下去了。你怎麼辦?你要運動運動。我們學定的時候,打坐的時候,還要事先得學習,得找個好老師,怎樣你運動身心。你先得調,調身;調身完了,得調你的氣息;等氣息都通暢了,都沒障礙了,完了才調心;調心,不落散亂,不論昏沈;完了這才提起正念,才修正式的功夫。不是你想坐了,就到那一坐。你絕對坐不好的,你還怎麼能入定?所以再修習止觀。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修止觀,就是使你對大乘信心還沒生起來的,有慧有定。大乘止觀的修這個,這就成你修習信心的一個因緣,能生信。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第七種,造論方便的目的,就是讓你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這是大乘起信論說你要念阿彌陀佛,專念,就是專注一境,其他都不要想了,一切都放下。念什麼呢?念阿彌陀佛。這是念佛法門。佛在八萬四千法門之中,這是最方便的。其實佛說那些法都叫方便,都不是真實的,是從方便達到真實。但是這八萬四千的方便當中,念佛是最方便,你行住坐臥都可以,這叫專注一境,把你心繫念到念佛上頭。這念佛的難處是在什麼呢?難得一心,你能念到一心。
所以在這個信心的當中,咱們看見很多的道友念阿彌陀佛。因為它也不假文字,也不要你有什麼其他一些個,要什麼文化水平,什麼都不要。看大乘經典,你還得有文化水平吧?你念阿彌陀佛,不要,那很簡單。所以這是殊勝的方便,最方便。但是你讀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在入法界品裡,特別提出來專念阿彌陀。大家念過普賢行願品都知道吧?而且是你讀普賢行願品的生極樂世界的上品上生,假普賢的行願力。其他的大乘經典裡頭,說念佛法門的很多。
但是你念得有個信心。阿彌陀經是大乘經典,咱們這是摩訶衍的大乘的正信,你怎麼信?這是念佛法門的方便之中,你要懂得。懂得什麼?能念所念,能念的是我,我的佛性跟阿彌陀佛的佛性是一個;能念所念的體性是寂靜的,沒有自他的相,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你自己。所以起信論最後告訴你求生淨土,信滿心成佛。你在娑婆世界要想修行到成佛,那是非常的難,非常困難。因為你隨時轉來轉去、轉來轉去,一轉又迷了、一轉又迷了。至於生到極樂世界,他一生補處,一生就能達到成佛,所以說它的是勝方便。
但是這種不是說普通的,就跟說念念阿彌陀佛就成佛了。但是若從大乘教義說,念佛者必定成佛。按法華經說給我們都授記了,我們都成佛了。這是理上講,事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你連信受都不能信受,你怎麼能真切去念呢?信願行,你沒發願,就像我們泛泛的有個信心,生到極樂世界去就再不退墮了,這是一個信。你信的不懇切。信的不懇切,又不發願。願是幫助信的。不發願,你所行的不是真實的。不是我們口頭的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就成佛了?就是彌陀經也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得達到一心不亂。大家想想看,你生個病,或是長個瘡,你都痛苦得不得了,那個心就亂得不得了。到你臨死的時候,八苦交煎,你還能定得住嗎?沒有定,沒有慧,你那阿彌陀佛能念得好嗎?慧是能夠分辨覺察,定是一心不亂。在起信論上講給你示個專念的方便,就是專念佛號,能夠生到佛前,生到阿彌陀佛。你不是想見聞求法求善知識嗎?現在很多人求善知識,我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大善知識,去求吧!你生到那去,不就善知識了嘛!在蓮池海會裡頭都是善知識,沒有一位不是善知識的,那就能幫助你善心不退。
你修習止觀,把你思念的心中所有的過患,能夠止觀的幫助你消除。你專念阿彌陀佛,生在佛前,那你信心就永遠不退了。初發心時成正覺,如是二心初心難。你最初發心那個心,到你成佛了成就了那個究竟心,這兩個心,你最初這個信心非常的難,信信退退、進進退退,一下信了,一下又不信了,非常的反覆。信信的,唉呀!又想回去。唉呀!還是先了生死吧!還是斷煩惱吧!他信大乘的信念又沒有了。好多念阿彌陀佛,聽哪個地方講經法會,說人家做盂蘭盆會,說哪個地方放焰口,他佛就放下了,不念了,去趕焰口去了,到那去趕法會去了。他不能專念。為什麼他不能專念?信心不切,並沒有真信得急。這樣一個含義。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第八種發起因緣,你光說不行,得示給他的利益,完了勸他修行。修行的好處給他講,給一切眾生講。眾生聽到了,照你所講的他去真正去做。做起來,看起來,信解行,經過的信,經過的解釋理解了,解釋就是理解了,完了去做。做是很難的。例如說很簡單的例子,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我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決心,給自己定出功課來;定了一定要做到底。念佛不要泛泛的念,你一天或者念一個小時,完了這一個小時我念好多聲阿彌陀佛,定時定量。如果不定時不定量,你漸漸就退墮了。同時自己得督導自己,不論什麼災難現前,不讓它打破了你定時定量這個願。這是你願心,那你才能得到實際利益。如果你不這樣子,泛泛的,就是我一天念佛、念佛。究竟念好多?
如果你自己定的功課,自己定的功課,不是早晚殿。到你臨要休息的時候,你突然間想起了我課還沒做完,怎麼辦?我聽著很多道友向我講:唉呀!明天再補吧!反正現在也晚了。這個絕對不行。明天哪!明天補了;明天又拖到後天再補吧!補補,沒有了。我遇著很多很多,我自己也如是。事情太多了,接觸人幹啥的,把你功課沒做完,自己定的功課沒做完。怎麼辦?人家都脫了衣服要睡覺了。起來呀!起來重新洗臉漱口,念經,念完了再睡。你治你自己這麼治一兩回,他不忘了。如果你今天沒做,我明天再補吧!明天想想沒什麼事,我明天再補。明天呀!明天補不上了。後天,後天‧‧‧,沒有了,漸漸就斷了。好多道友修行,自己定的功課就這麼斷了。能夠堅持三年五年,能夠堅持十年二十年,到最後才跟你算總帳,你才知道它有力量了。有什麼力量?你心開意解。
這個不是學來的,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我都不如你們,我小學都沒畢業,我在家什麼知識都沒有,我出家才學到的。到你真正的理解到了;咱們不說悟了,就是理解到了,他不會再退墮的。你要堅定的,遇到什麼苦難,遇到什麼折磨,你別認為它是苦難,認為它是增上緣,你修道的增上緣。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或者在台灣,或者在溫哥華,他對我就是很相信的吧!我跟他們怎麼說呢?我說到你遇到災難的時候,你才體會佛菩薩的恩德。因為你災難化解了,體會佛菩薩的恩德。說:災難沒化解,我怎麼體會佛菩薩恩德呢?你可做如是觀,要不是佛菩薩加持,你這個災難還要重。你這樣想,現在我的災難不大,完全是佛菩薩加持。乃至災難化解了,你也可以體會到。這個我個人是有體會的,因為我那時間很長,三十多年,三十三年。
因此我們經常說報佛恩。我們普壽寺有個憶恩堂,把它擴大一點,要報三寶的恩。我們從大乘起信論,學習了大乘起信論,我們就要依著大乘起信論所啟示我們的、所教授我們的這八種因緣,這個不要把它忘了。特別是現在我們有疑惑心的,有什麼疑惑呢?說最高一點的,成佛。我問問你們,你們對成佛有疑惑心沒有?還大概都沒有,都不答佛,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自己能成佛不能?(眾答:相信)對了,把這個說的大點聲,說的勇敢一些。什麼時間成呢?那不一定了,那靠你自己的了,靠自己的信仰力、修行的功力。凡是你斷一念的煩惱,就一念成佛。斷十念,乃至究竟無念了,已經成佛了。學習的目的是消除疑惑,第二個目的是消除障礙,斷煩惱,證菩提,要學習大乘起信論得具足這種願力。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馬鳴菩薩造這個論,有這八種因緣才造這個論。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
馬鳴菩薩說造論的因緣有這麼多。假設問答了,那有人就問他了。這是他自己假設的,沒人問他。修多羅就是契經,經裡頭已經說了,你何必再說呢?就是這個意思。這是馬鳴菩薩他自己自設問答。馬鳴菩薩說我造這個論有這八種因緣,因為有八種因緣我才造這個論。有人說一切大乘經典裡頭,你說這個法子都有,何必你再重說呢?
論就是辯。大家知道論,論就是辯論。西藏的教義裡頭,他是不講經的。好比我們這一班五十個同學,大家就辯論。每天上課的時候,就是互相辯論。我們這一班同學俱舍論,他們是不學經的,論辯。辯的意思就是明,辨明,明是非,定邪正。這種問答的意思就是辯論。
【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馬鳴菩薩說修多羅,就是契經,修多羅就翻契經。契經是上契合諸佛之理,下就契合眾生之機,而且這個道理是經常不變的,就叫契經,就叫修多羅。修多羅雖然是有,眾生的根機不同,眾生根行不等,他領受的,他所解釋的,各個不一樣。
【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如來在世的時候,那時候眾生的因緣好,根勝故。根勝故,就是善根深厚。能遇見佛,當然善根深厚了。說法的人就是佛,色跟心業勝。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莊嚴,你一看見就生大歡喜心。有的一見就開了悟了,還不要佛說了。這是功德相。心呢?佛的心,與佛的身、佛的心,就是口業身業意業非常殊勝,見聞就得度。圓音一演,異類等解。佛說法的時候,不論哪類眾生,他都能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隨他哪一類的眾生,他就理解了佛所說的法。圓音一演,異類等解,都明白了。那還要論什麼呢?不必論了。但是馬鳴菩薩造論的時候,佛已經入滅六百年了。在六百年當中,那很起了變化了,說法者也沒有那麼殊勝了,聞法的根機也沒那麼殊勝。
【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眾生,無自智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來滅後,有的眾生靠他自己的善根力,能夠廣聞就能明白了。有的眾生他自己聽一點點,少聞多解。有的一聽經就開悟了,有的聽了很多經才開悟了,這是不同的。根機不同,聞法不同。還有的眾生,他自己的力量不夠,沒有這個智慧,必須廣論而得解者。廣論,經一遍、兩遍、三遍,還經過很多的論證,他才能悟。就是善的根智力深淺不同,有的要靠多聽多解才明白,一遍不明白,兩遍,兩遍不明白,三遍,多聽多解他才明白。也有的眾生聽得多了,他煩惱了。他總樂意少一點,他能夠提綱挈領的,文字少一點,道理說得多一點,這樣的他喜歡,才能得解。那就像起信論吧!起信論就是文少義而能取解的,不要很多,很多他收攝不了。像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都一百卷,你學去吧!他沒辦法解。起信論很少的,這叫略論。
【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這部論就是廣攝諸佛的深法無邊義故。把佛所說的法,就是經上所有的甚深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攝的很多義,但是文字不多。所以起信論文字不多,文字不多而能使你總攝諸佛所說的深義都能具足了,無邊義理以少文的顯示。對現在機來說,像我們此國土的眾生,他就不願意繁,什麼事都略。略到什麼程度呢?本來我們有時候要說很多句話,他四個字就解決問題了。我舉個例子吧!這是河南人說話,兩人對答的時候。他倆都到北京,他表哥先到北京打工,他表弟到北京來找到他表哥了。我說他們對答的話,只四個字。他夜間起來,弄得門很響,他表哥問他說:誰?他說:咱。啥。撒。四個字,完了。在我們是說你幹什麼?是誰啊?他沒說誰,就是一個字,咱,說是我。說誰呀?我。啥,你幹什麼,你做什麼事。他說撒,撒尿。我們普通要問:你是誰?你幹什麼,搞些亂七八糟?他說我呀!還解釋一下,四個字。
這是少字,說得很少,義理通達了。我們好多有很多廢話,還要翻,說得很長。特別文人咬文嚼字的,本來是一個意思,他說得很多。譬如咱們現在金剛經、心經,咱們拿金剛經跟心經比,心經就很少,金剛經就很多。大般若經六百卷,也就是一部心經嘛!但是有的人你光說個心經,他不理解。你必須得六百卷全學了,說個空,十八種。咱們說空了,不是這麼簡單。大家如果閱過大般若經就知道了。
馬鳴菩薩說我造這個論就是這麼一個因緣,我才說此論。這就是把我造論的意思到此結束了,用很少的文字,顯現如來最深的廣大法的深義,無邊義理。這叫逗機說法,對什麼機說什麼法。有的人喜歡文字很少,義理很多。我造這個論的目的,就是對這一類根機說的。
上來解釋說因緣就有這八種,其實還不了八種。若我們現在這個因緣,好像我們這因緣不殊勝,以前講了一次,講了中斷了。為什麼斷了?斷有斷的因緣。為什麼又再講?講有講的因緣。是內心的嗎?也有外緣的。內心的嗎?我想我要九十歲了,別到處跑了,在這安定下來吧!能不能安定呢?那得靠自己。一切事物都看你自己的發心,因緣有沒有,自己創造的。我們每個人想想你們出家的因緣;在家弟子不說了,他們能夠到這來聽的,想想我們自己的因緣。各個因緣要說起來,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有好幾種因緣。現在我們好幾百人,這因緣太多了。好因緣嗎?惡緣嗎?善緣嗎?管他惡緣善緣的,無緣是聚不到一起的。現在我們這沒什麼惡緣,我們都是善緣。但是這個善緣當中,有沒有我們聞著大乘起信論的能夠好好的修行,修行開悟了,成佛了。那這是好因緣。有的生反感了,囉哩巴嗦的說些什麼?他聽了半天沒聽懂,說些什麼他也不知道,那這個就是惡緣了。緣是在自己創,看你會利用不?不會利用,好因緣,就是好事也會把它變成壞事,那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緣無定體,緣沒有決定的,依法而立。依法而立,就是法的道理來立。
他一拿引磬,我們就好了,不講了。我們講因緣分講完了,下回講立義分。好,祝大家吉祥!(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