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28-1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麤,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麤中之細,及細中之麤,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若因滅,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依心體有動。若心體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現在我們講的都是心生滅門。心生滅有兩種含義,染、淨它在生滅的過程,染資助淨,淨又資助染,互相熏習,因此染法淨法從來不斷絕。我們有位同學問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這個意思,淨法染法永遠相續不斷,各住各位,所以說世間相常住。世間相可不是世間相,什麼相呢?真如相。舉一法界無非大法界總門體,舉哪一法就是大法總的法門體,就是大總相法門體。
【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這四種法的熏習。凡是一說法,大家心裡一定要生起這麼個意念,法者心也,種種法就是種種的心,種種心就是一心,這一心就是真如,這就叫大總相法門體故。在生滅當中,染法和淨法互相對的,離染,離淨。什麼叫淨、什麼叫染,把這個先分別清楚。分別清楚了,染怎麼熏習的淨,淨又怎麼熏習的染,先理解熏習的意思。習,就是學來的。學淨的,用淨法來熏習染法。這個有四種,就是有四種法互相熏習,講這種道理。染法也好,淨法也好,永遠不斷絕。怎麼會不斷絕呢?成淨了,染就沒有了。染立了,淨法就不立了。為什麼說染法、淨法永遠不斷絕?就是不斷絕義。剛才我們有道友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常住的意思就是心常住故,眾生的念心常住故。一者是淨法熏習,二者是染法熏習。它怎麼熏習的,下頭解釋這個。
淨法就是真如,在真如它給染淨法作一總相法門體,它不分染淨,但是沒有言說、沒有思惟、沒有語言。因為隨緣故,而立什麼是心真如、什麼是心生滅。大乘起信論一開始就心真如、心生滅,染對著淨。淨哪有?淨依染對立而成立的。染法怎麼有的?染法依著淨法而生起的。就是無明熏真如,生起一切染法;真如熏無明,生起一切淨法。互相熏習的義,四種熏習的義。一切淨因,自性的本體,那叫真如。一切染因,就叫無明。因為真如熏染,返染成淨,那心就離開染了,這叫心出離。這講四種,一者自性的本體,這是清淨的,那就是真如;二者就是無明,三者就是妄心。妄心就是我們這個業識,就是八識,八識而生起一切的染法。在麤了說,就是八識的前六意識,這都叫妄。總合起來說,就是業識。業識攝前六識的時候,那叫舉業識攝麤相,前六識是麤的,舉這個業識來攝前頭麤的。因為它都是從無明而起的,從無明而起而又反熏真如,這叫資熏,資助它。
一個是淨的本體,一個是染因的無明,三者是妄心,四者就是妄境界。六根對著六塵,是這個產生的六識。六塵的境界就是妄境界,六種染心就是六識。一切外邊境界相根本是沒有的,虛妄的,但是它可能又熏習這個妄心。境因妄心而起的,它翻回來又熏習你的妄心,這叫資。資本那個資,資助那個資,這叫返熏。這是標題,標的四種熏習的法,以下就解釋了。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什麼是熏習的義呢?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先講喻,這比喻的意思。我們的衣服本來不香,衣服有什麼香呢?若用香熏。咱們沒有了,現在我們的道友誰也不熏,沒有香。你到城市裡頭,或者特別外國城市裡頭,他衣櫥,他衣服都是掛著的,他裡頭都拿這個香熏。香熏,不是點咱們這個香,它是香水,灑一點香水。香水,或者一個盒,或者一個罐,上面很多眼,擱那裡頭,它自動的薰,衣服穿上都是有股香氣。
馬鳴菩薩舉這個意思,就說咱們這世間的相衣服,衣服沒有香。因為你拿香薰習它,它才有了香氣。拿這個譬喻,舉這個無明跟真如,真如就比如是善業,無明就是惡業。有時候真如熏無明的時候,那就是善人勸惡人去做好事。無明熏真如,就好像惡人勸善人去做惡。勸的意思,就是熏習的意思。有時候善人勸惡人,就是淨熏染。有時候惡人勸善人做惡事,就是做壞事吧!那就無明熏真如了。因為無明是沒自性的,它是可以滅壞的。真如是不變的。先舉這麼個例子。
【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熏習義也是這樣的一個含義。真如是淨法,它沒有染。真如的淨法它本來沒有染,因為無明熏習它。它是不變的,隨便怎麼熏,它不變。不變,它在相上有了。知道這個含義就行了。因為無明熏了,它有染相,但是它的淨體不變。但是因為熏習故,有染相。無明是染法,它沒有淨業,無明沒有淨業。但是真如熏習它,它起淨的作用。它也沒有自體的。無明無體,真如不變,懂得這種熏習的含義就是了。實在是也沒什麼清淨的法,也沒什麼染污的法。實在是本體來說,真如的本體清淨的,但是它起了業用。無明是染法,它沒有清淨的業用,它沒有清淨。所以無明它要依用,用到什麼上呢?咱們前頭都講過了,業、轉、現、智、相續、執取、計名字、起業、業繫苦,這叫三細六麤。真如的淨法來熏習,它有清淨的作用,未修行者可以起到修行,未信者可以生起信心,未成就者可以逐漸的成就,因此可以轉染成淨。這都是標題的意思。
【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
但是怎麼樣熏習法?怎麼樣熏習的起染法不斷。記住,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就是習熏,常時如是熏。有時候它是不分先後的,真如熏無明的時候,是無明在前、是真如在前?它不分先後。因為它在一個體內,無明無體,依著真如而起的,所以在習熏當中不分先後。但是說話的時候不能頓說,不能兩個一起說,所以有先有後。其實沒先後的。
我們現在在染,在染就是無明,無明熏真如,怎麼樣熏的呢?云何熏習,染法就不斷了,愈熏愈麤。也不能說真如先有的,無明後有的。若是一執先後了,那麻煩了,那成佛之後還得當眾生,清淨之後還要染,有這過患。所以不立先後,沒有先後可以說的。執真如有先,無明有後,不可以的。若是執妄在先,真在後,那真如就有始了。無始終!因為這樣講,無明跟真如沒有個先後,不要在這裡頭找個先後,找不到的。因為是無始,真即是妄,妄即是真。妄是不能離真的,真是因妄顯的,這樣才叫返妄歸真。這就是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下頭就解釋了。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所謂以依著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又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妄心又來熏習無明。因為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的緣,又來熏習妄心,令它念念不捨的執著,這樣子就造種種業。種種業,業就繫住了,就叫業繫苦。這個都是講熏習業。
咱們從現實來說,現在假使我們在這個環境天天熏習的佛法僧三寶。你上殿過堂都要念個四言八句吧!過完堂了,還要結齋。將要結齋了,還要先歸依三寶,都得念個四言八句。這就是熏習義。從你起床、穿衣、吃飯,乃至一天你所做的,這就是從淨來熏習那個染,改變你那個習氣,來斷你的煩惱。假使你在社會上,在歌舞廳中,或者就是你在商店服務員吧!這一天都在名利打交道,怎麼樣賺錢,怎麼樣討顧客的喜歡,能夠把東西賣出去。這是什麼熏習?愈熏愈麤。熏什麼呢?熏你貪瞋痴。痴就是無明。這也是熏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大家都懂,這個含義也是這樣子。例如我們現在生起有信心了,但是我們這信心是不夠的,我們不能夠止住一切惡,也不能止你念不起惡。我們現在說,我們哪位道友,現在你要能夠說我一點的壞念沒有,那你信心具足了。一點壞念不生起,那真正具足信心了。所以這就含著一個熏習義。因為這樣經常的熏,咱們現在熏是把這個染變成淨,熏染,讓這個染把它再恢復原來的清淨。
依著真如法有的無明,有了無明這個染法的這個因了,這個因又來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妄熏真而產生了妄心。這個妄心是什麼?這個妄心就是業,業識,就是八識。妄心熏真如,因為它不了真如法一故,就是不見體。因為念起,見一些執妄的境界,在妄的境界上又起執著,這是染法的緣了。又來熏習你妄心,令它念念不捨,造種種業。造業,你就跑不脫了,業就把你繫住了,這叫業繫苦。你身心的苦難就這麼來的,心裡永遠不安定,你內五蘊永遠使你生煩惱。說對境生心。沒有境!現在我們在普壽寺說吧!我們這個所有境界相就是清淨,沒有起貪瞋痴的念。但是你內五蘊不行,起貪瞋痴的念。今天飲食好,有打齋的,那不知不覺多吃兩口,好的總要多夾幾筷子吧!吃飽了,還要吃兩口。壞的,肚子還沒填飽,他就不愛吃、不想吃了。這個人人都有的。只要你有妄心,這種妄心你離不開的。
懂得這個了。這個無明常時在熏真如,這就是世間一切染法的規律。現在我們要還染成淨,我們經常的用真如來熏習無明。這是說根本,都說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是妄心,妄心對妄境分別取捨;好的,隨自己意的就貪;不隨自己意,想離。這種有兩種,咱們舉例子說的,例如說到普壽寺來,他就長時住這了,不可能的。為什麼?他自己有他的業緣,他還有個業因。久則生厭。最初來是很困難,想參加吧!人家不收。經過幾多曲折,或是經過發心,收了。收了之後,又變了,住住感覺沒意思。這個沒意思就是起妄念,他的染心熾盛,他要離開。離開了,又到了另一個環境。另一個環境住了,他感覺又不合適,又想以前那個,很困難了。
就拿我們現實境界都如是,一個增長善念的熏習,一個增長惡念的熏習,兩個不停的在這鬥,內心不停在鬥。我是這樣子,我不曉得諸位道友如何。我以我的凡夫眼光看,跟我也差不多。我還熏了好幾十年,差不多熏了七十多年了,都還不行。因為控制不了你這個妄心,為什麼控制不了呢?業。咱們經常說業,就是你內心裡頭根本無明起的作用。但是你腦子裡頭,所謂老而不死是謂賊,這是什麼含義?他經過事情太多了。他老了,因為他在這社會上經歷事情太多,比賊還奸。就是他那腦子裡頭分別這些事相,他經過,他知道。可不是向善的,盡是向惡的。過去我們古德有這麼兩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等他要死了,或者有悔改心了,他說的話都是好的,教育他子孫,教他幹什麼。你看那小鳥要死的時候,「鳥之將死,其音也哀」。牠也是說話,咱們不懂牠話,牠叫那聲音都變了。這形容著熏習義。人,他根本的善念就是原來本覺,那種善念在他現行當中,他會有時候起作用的。「到死方知身後苦,何人肯向死前修」,到要死了他才知道。知道什麼?知道早一點該做點好事。這個含義。但是悔,後悔了。悔之晚矣,來不及了。
【此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
以下講的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從細到麤,從麤返細。從細到麤,最初從無明熏真如,一念不覺那個。一念不覺那是根本,那產生無明了。無明了還並不能停,不停的,它要動。一動就是業。一有業了更不停,它要轉,他自己的見分要見自己的相分。轉、現,現就是要現境界相,還沒現。這三個業、轉、現跟根本無明相同的,還是根本無明之內。完了它不停的這樣熏,愈熏愈變麤。增長的念,念就是念頭,增長念的熏習。念的熏習不停,就增長取。
無明,因為它不明了,它熏真如。熏真如的這個無明,它一熏真如,它愈染愈麤又起了妄心,妄心又熏無明,妄心熏無明現了境界相,那境界相翻回來又熏妄心,輾轉相熏習。因為境界相的時候,這是妄心,是業相、轉相那個妄心,使它增長念。念是什麼?念是智相。業、轉、現更麤了,這是智相。智相念念的分別,一分別就相續不斷。因為這個念就是境界,又來熏那個業相、轉相。現相又來熏那個業相、轉相,妄心就增長,愈增愈麤。所以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人在他意識型態當中,他叫法執。其他六界的凡夫,那叫我執。以下就講這個妄心熏無明。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故。】
妄心的熏習也有二種義,哪兩種呢?業識是根本的熏習,使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他生滅苦。他這個生滅是變易的生滅苦,增長他分別的事識。在這它並不停歇,愈變愈麤。這個也是根本上說妄心熏無明的時候,它業的識又資熏那根本無明。妄心是由無明起的。無明,咱們就說愚痴,愚痴是沒智慧。它又來熏這個根本無明,使這個無明力增長,能使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依這個八識的業識,他就受這個變易生死苦。有苦的,三乘人還有苦。但是它這個就叫法執,他的生滅苦是變易的生死苦。現在我們受的不是,我們比他麤了,我們是我執,繫縛的苦,這是我執。以下就解釋這種含義了。
【無明熏真如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無明熏真如時候也分二種,一個叫根本的熏習,能成就你那個業識,就是我們說那八識吧!第二種就麤了,所起的見愛熏習,能成就的分別事識,愈分別愈麤、愈分別愈麤。在無明熏真如的時候,根本無明來熏真如,真如隨這個無明緣就起業識的三種相了,業、轉、現。但是業、轉、現的時候,還屬於細,還在無明當中,就是愚痴了。等到細再轉麤的時候,變成了智相、相續相。依這個所起境界的見愛,這個也是無明,但是叫枝末無明,這個枝末無明又來熏真如,增長你的愛見,見愛的增長。這個就成了凡夫的分別了,凡夫的分別事識。這個識就是六意識。這個識是見愛煩惱,專門增長見愛煩惱的。這就到最麤了。咱們現在若能斷這個識,就把見愛煩惱斷了。現在我們所做的修行功力,就是斷見愛煩惱。這是從淨到染法。無明熏真如,真如是淨法。因為無明來熏習,淨就成了染了。這是無明熏真如。
【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
那真如熏無明又怎麼熏呢?那就淨法了。下一段就講淨法。
【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
所謂以有真如法故。因為有真如法,真如法也在熏習。熏習什麼?熏習無明。真如是我們具足的,人人本具的本體,那叫因。外邊清淨的境界相,三寶的緣加持。這個三寶,有一體三寶,有別相三寶。約真如來說,是一體三寶。緣是指著事相說的,就是別相三寶。咱們現在是別相三寶加持。一體三寶就是真如法,是我們本具的。例如我們生極樂世界,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所住的是方便有餘土。現在大菩薩登地的菩薩生到極樂世界,他所住的是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國,唯佛一人居淨土。阿彌陀佛居的淨土是清淨法界的,身土不二的。
所以說有真如法能熏無明,因為熏習的因和緣的力故,你才產生厭離,厭離世間。這就生起了菩提心了,厭離生死苦。菩提心最初的一種,厭離世間,厭離生死,想求涅槃。但是這個時候大菩提心、大悲心還沒有,般若心更沒有,只是一個厭離心。因為這個厭離心就要脫離這個苦,想求清淨。因為這個妄心有個厭、有個求,厭離世間,求清淨;厭離煩惱,求不煩惱;厭離生死,求不生死。這個因就來熏真如,真如就來熏無明。兩種熏習,兩個軌道,一個染熏淨,一個淨熏染。
因為我們現在起了信心,眼耳鼻舌身意依這個真如,從不覺當中,現在明白了,這就叫始覺智。咱們前頭講的始覺,開始覺,拿這個來作因,佛法僧三寶給我們作緣,以這個因緣又來熏真如。這個熏本來如是的,叫本熏。我們本具足的本體,真心。心假三寶之緣生起這一念信心,這是妄中所生起的,妄中為本所放的光明,所以為智慧。(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