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28-1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恆常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
以下就講平等緣。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成佛。自然熏習恆常不捨,為什麼?同體智力故。從體上來說是同體的,體相是同,成就的不同,用也不同。諸佛菩薩給一切眾生作緣的時候,就是支助一切眾生,隨眾生他的見聞覺知、隨他的作業給他做增上緣。這個平等跟那個差別也是這樣的意思。平等在於根機,在於眾生,不在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對每一個眾生沒有差別心、沒有愛憎心。咱們還有親疏遠近,佛菩薩沒有這種了。這個平等也是從眾生的根機來顯示平等的,差別也是從你因顯的,平等也是從你因顯的。平等不在諸佛菩薩,而是在眾生的根機。
【所謂眾生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這個平等就是如果眾生得了三昧了,三昧就是得到正定了,乃得到平等見一切諸佛。眾生是約因說的,諸佛是約果說的,就是因平等故,諸佛加持眾生也就平等了。這是大用現前,大用是平等的。眾生依於三昧,只是修道的眾生,或者十信,或者三賢,或者十聖,都如是。你得到什麼三昧,就得到見諸佛。在一切時一切處,任何時任何處都有諸佛的法身。這個依於三昧所見著的是指著報身佛說的、指著化身佛說的,若是說真如的法身平等平等。咱們一般的說指著諸佛菩薩的化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相好好都是真如。再退一步說,現在我們這個泥塑的、木雕的、石頭做的是不是化身?現在我們這個因,只能見到這一類化身了。在印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個化身,現在我們見不到,因為我們這已經到了末法時期了。
【此體用熏習,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
所以說諸佛菩薩對眾生,前頭講熏習因緣,熏習因緣有體相的熏習,有大用上的熏習。相不離體,一舉體就攝著相,相在體中。用在相中,用也如是。體的熏習,用的熏習。所以在眾生的心中,就應當體相用的三大熏習。這個就講體用的熏習,這個體用熏習也有兩種。哪兩種呢?云何為二。
【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一者是未相應,什麼叫未相應?就說了,凡夫二乘初發意的菩薩。初發意的菩薩是指著信位的菩薩,或者是住上的菩薩,這叫初發意菩薩。他總能用意意識來熏習,依他信仰的力,信的力大,修行的功行就高,修行的法門也高;信力小,修行法門也不高。為什麼?他沒得到無分別心,他用分別心來修行。在體上說是相應,在用上說他不能自在修行。所以一切眾生在跟諸佛體用加持力上說,體相都能相應,在用上頭就不相應了。那你看他發的什麼心,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大乘心,或者發的二乘心,或者剛從十信滿心入了住位的,這種發心。或者三賢位的發心,或者登了地的菩薩再發菩提心,那完全不同了。
凡夫二乘初發意的菩薩等,這個等因為初發意的菩薩就包括住、行、向,沒登地都叫初發意。以他的意和他的意識,就是意根了,這個意識還有覺著八識,依他的信仰三寶的力,由信仰力而修行的,還是由分別心去修行的,體是相應,沒有業用,未能自在。大用就包括多了,利益眾生那種神通自在沒有,慈悲喜捨也沒有,不能自在運用他的業。未得自在的修行,能與用相應的還做不到。他這個是識心所發的。就像咱們現在信還沒成根,信進念定慧這五法沒有成根。信心,根一成熟,能發出力用來。咱們說那個十信滿心就是根,這個根在增長,這有力量了。這樣的修行有力量了,但是這是依識,而不是依智,還沒能依到智。登了初住的菩薩他再發菩提心,這是智心強了,但是比較登了地的菩薩,他還不是真的。
所謂未相應者,就是他有分別心,還不能跟智相應,不能從真發起。從真發起的信也好,度利生的行門也好,他能夠相似見了真理了。相似見真理不是真實見,所以他還不能相應。與諸佛的體,跟能證的智,跟他所證的真理,他兩個都沒得到。所以沒得到智,就沒有一切業用,沒有自在業,他修行是勉強的,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就是不是他本有本俱的那個用,不能跟本俱用來相應。自在業就是本俱的體相用,那個用叫自在的。他現在還有分別、有差別,所以不同。這是未相應。
【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二者已相應,三賢滿了,證得初地的法身大士了。他證得無分別心了,得無分別心。與諸佛的用相應,他的用跟諸佛的用相應了。證初地相應一分,證十地就都相應了,依他自己的法力自然修行。因為他現在滅一分無明,用真如熏無明就滅一分無明,提升一位。登地以上的菩薩,他親證真如了,以真如法為他的身,這個法身為體。所以為什麼叫法身大士呢?證得真如了,滅一分無明了,所以叫已相應。就是已相應了,已相應是證得法身了。三賢位的菩薩他在行菩薩道,他還未相應。未相應,就是他還未證得法身。以下再加解釋。
【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
染淨相資。染法資淨法,那染轉淨。淨法資染法,就把染法變成了淨,染法是有盡了,淨法是清淨的,是無盡的。這個是從什麼上說的?無明它違背真理了,給真如做障礙,它沒有實在的體性,但是它有終盡的時候,可以把無明斷除的。一切眾生發心修行的時候,或者行菩薩道,或者自己斷惑,乃至於從初發心到成佛,把無明才究竟斷。當他一初發心修行的時候,他就斷一切的六塵境界,跟塵相違背了,跟覺悟相合了。但是背六塵的時候很不容易,想跟諸佛菩薩結合為一體也很不容易,那經過十信、三賢、十地,若約時間說,必須得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後才能斷絕這個無明。這是染法的根本,因為染法從無始以來無明熏變成實。不覺,就是無明熏真如,不覺生三細,三細不停的愈熏愈麤、愈熏愈麤。成佛了之後才能斷無明。
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也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這染法跟淨法互相熏、互相資,無明盡了,淨法就顯現了。因為染法有盡的時候,淨法沒有盡的時候,這個原來如是。所以先說染法。無明違背真如了,給真如做障,這個無明沒有實在的體性,但是把它斷盡的時候,就把它斷除了。
【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於未來。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淨法熏習就沒有斷了,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於未來未來。真如法是永遠常熏習無明,這樣子使你妄心就滅了,法身就顯現了,這才起大用的熏習。大用熏習就是順著體相而起的大用,使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大用熏習從眾生開始覺悟了,那就是度一切眾生的大用。在用上頭就不講體相了,體相在用裡面,盡未來際。這個就是分別詳細講染淨相熏義。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
上面所講的是生滅心,現在講生滅心它所依處還是自體的真如相,還是依著真如的體相。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沒有增,沒有減,無有增減;在凡夫地跟諸佛,並不是在諸佛增了,在凡夫減少了,沒有的。沒有前際,也沒有後際,永恆如是的。六凡四聖十法界平等平等,本俱的真如體沒有增沒有減,不是在凡夫就減少了,在諸佛就增加了。也沒有前際的始。咱們看那個大圓滿鏡智,就是圓圈,哪是頭?哪是始?哪是終?沒有的,沒有前際始,也沒有後際終。因為它沒有始終,也沒有生滅,永常的,不變的。真如的體在十法界沒有增減,也沒有前際生、後際滅,畢竟常恆如是。
【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因此說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功德,在十法界的眾生各個不同了。但是這是從事上來說。在理上說,或者在體上說,在性體上說自然滿足的,一切功德相也都具足的。修成了,還如是。你什麼也沒修,墮落到凡夫,墮落到六道,墮落到地獄,也如是,性體未失。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這一共有六句。自體有大智慧光明,這個就跟我們現見的,眼睛見的,心裡所想的,你所緣念的,那都是虛妄不實的。不是你所見的,也不是你所想像的,是什麼呢?是你自己本俱的那四相。自體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實識知、自性清淨、常樂我淨、清涼不變,這就是常樂我淨的四相。清涼不變的那個本體再開個三相,這就七相;七相再加原來本俱的體相用恆沙性功德,統統把它攝受,六相、三相、四相。前頭所說的一切功德相,就是體為相之所依,相是依體而有的即體之相;用是依相而有的,即相之用。自體有,就是具足了這些常樂我淨的四相。清涼不變又把它開為三相。再開為恆沙性功德,無量無數。
常樂我淨,在我們凡夫把它翻過來了,常是無常,樂對著苦,我對著無我,淨對著染污。我們原來這個本體它在光明大用之上,這個大用之上是什麼呢?大智慧的光明遍照法界,能遍照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沒有一法不照的。所以在華嚴經上講一毛孔中轉大法輪。理法界成事法界,理成於事。理成於事,每一事都是理。所以一毛孔就是一法界,乃至一個微塵也是一法界,依正大小一切事物沒有不照的。這是四法界,常樂我淨四德,底下用三大,把這合成一個,一共十一相。從這十一相裡頭開出來恆沙性功德,這就無量無邊了。所以遍照法界是這樣一個含義,真實識知義。
什麼叫真實識知義?顯用智慧光明照了的意思,沒有顛倒錯亂的,沒有不照的;就在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當中,以這個大智慧光明照六根六塵六識,知道這是幻化如夢,沒有實有的,絕不會執著實有的。這樣來理解,全體的事就是一個理,沒有顛倒錯亂,這叫真實識知。
常樂我淨就是性德,自性的德。常樂就是諸法入於性德,性德無缺。法身是真常的,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如是,沒有改變,德相永遠如是,在你墮落地獄去,在六凡也沒減少,在佛也沒有增加。一般的講常德是講到涅槃的真樂,不生不滅,眾生墮落到受無量的苦,他不為所苦。法身的真我在六道輪轉,對六道眾生它不失於法身真義,它雖然在六道之中,它也不被六道所侷限。涅槃的真淨,咱們就是業、轉、現、智、相續、執取、計名字,在這九相涅槃常淨,不為九相而轉移。
【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
一切皆不少。前頭所講的就是稱性的這些無量的功德,這是自體具足的。要把它開闊了,前頭講的大概是六義吧!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自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清涼不變自在義,大概是六種。這六種義都是稱性無量的,乃至發展一切義,自體具足這六義。若廣開像恆河沙子那麼多,不即不離。這是即體之相,相又不離體。就說這個德相,過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德相,而是真如理體所具足的,就是一德,真如德。無量義就是一,一即無量。
【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給這個定個名字叫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如來藏,藏者含藏義,如來藏含藏的都是如來,或者說是諸佛的法身。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在這假設問答,就問了,說:上說的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那就不離一切相了。既然是真如的體平等的離一切相,為什麼又說真如門之體沒相可說,不可言說。那現在這個文中又說了這麼許多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無量無邊的功德是在生滅門中顯現的。咱們在前面真如門之體上,真如門沒有說。而這些相是因為度眾生無量相好的功德,功德相;這功德相相不離體的。一切眾生也有這些功德相,被無明障、煩惱障給障住不顯現了。所以他假這個問號。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答曰,有問必有答。雖實有此諸功德義,雖然有這功德的義,含義是有功德,沒有差別之相的,等同一味,唯一真如。為什麼要這樣講呢?此義云何。因為沒有分別,說一切相而離開分別相,無分別跟分別無二,分別即是無分別,因為無分別而見到分別所有的功德諸相,這是一味法。法華經說「只此一是實,餘二則非真」,只有這麼一個真如實體,相相皆是真如,法法皆真,皆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
【復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若是這樣子為什麼又說差別呢?復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說差別都是依著業識而生起的,業識是有生滅相的。真如的理雖是一,能顯的事可不是一了,就是能顯事說有差別。
【此云何示?】
這個道理又怎麼顯示呢?此云何示。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
一切法無念,就是唯心。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因為對染所顯示的一切法的法相是淨相,是對染而說的。染和淨這一切諸法就是一個真如心,能念所念的性是空寂的。能念的我們現前一念心,所念一切諸佛,乃至諸佛的依報淨佛國土,唯此一心,也沒有個能念的,也沒個所念的。
【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
因為眾生心是妄心,他有念。這是因為不覺而起念的,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因為不覺起了這麼一念,這一念又不停的見諸境界相,這個定個名字,故說無明,這叫無明。他心性不起的時候,那就是大智慧光明。若是起念了,起念了就是起見了,起念就想見。見即無見。因為有不見之相,什麼是不見之相呢?因為你自己的心性離見故,離了見就是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動即無知,不是真識知,沒有自性。動是無自性的,這個動是沒有自性的。那動是什麼樣子?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就不自在了。
無明是跟根本智慧相對的。法體沒有念,念是妄心,不覺起念就是有妄心了,有了妄心就生業轉二相。業轉二相要見一切境界,境界就是現相。業、轉、現,能見的是妄心,起念的那個妄心,就是業轉二相。若見諸境界相,現相就得現境界相,這叫三細。三細都是無明,故說無明。對治這個要修真空觀,真空觀觀一切諸法是真空的,把你那個妄想心,妄想心就要分別的,那習慣的分別性、習慣性讓它不起。不起,就把無明翻轉過來了,顯來你本覺的大智慧光明。
若心起了妄見,有能見必有所見。見是不遍的,你見此就不能見彼。因為見是隨你的心,你的心隨外邊境界相轉,那個境界相是有分限的。有分限的就是那個境界相不是遍性的,是局限性的,它有界限的,你見此就不能見彼。若是你心裡起個見,見就有不見的,見則有不見的相。當你明白了,就是從不覺當中明白了,明白這叫始覺。在你剛覺悟的時候,還沒有分別的智慧,只能夠起了這個始覺智,使你能離開這個妄見。所以在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在知見上再立知,這就是無明了。知道見無所見,沒有可見的,這就是涅槃。
在這個時候,妄識跟真知兩個是相對的。若是心動的那個知識,你把它認為妄知,不是真知,知此就不能知彼。那怎麼樣呢?心若不動才是真如的知識,真如的知識無所不知。
無性,還有體沒有?自性清淨心是一切諸法之體,若心妄動那自性就失掉了,沒有體、沒有自性了。若心不妄動,自性就顯露了,這就叫清淨的原來的體。
顛倒了跟不顛倒。眾生心動了,在無常、苦、無我、不淨,把它當作計度、執著為常樂我淨,這叫四倒,四種顛倒。若反過來,把這個動心變成不動,漏落三界的這個色心就不起了,知道真如的性體是常的,涅槃是安樂的,真正的我自性清淨的、自在的,這叫常樂我淨四德。
那我們心動了,煩惱生起了,這叫什麼?叫熱惱,熱惱就不清涼了。若心不動,不動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清涼義,智慧是清涼義。
那我們心動了,煩惱生起了,這叫什麼?叫熱惱,熱惱就不清涼了。若心不動,不動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清涼義,智慧是清涼義。
在以上這些轉變當中,由於你心裡一動,就生起了九相,九相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就有成長、有衰老。心若不動呢?真如的體性當中沒有生死。
因為有繫縛你就不自在了。有繫縛就因為你心動,心動了,起業就受報,受報就愈轉愈麤、愈轉愈麤,墮落五趣道,那受苦了,這叫業繫苦。心若不動就解脫了,解脫了就自在了。所以咱們念心經的時候,觀自在菩薩他就修這個觀,就如是觀,誰觀誰自在,誰心不動誰就自在了。為什麼動呢?因為被一切境界把你這心轉了,對境生心。你要看破了,一切境界相是虛妄的,使我們這個心能轉變外頭一切境界相。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說:我念阿彌陀佛。好啊!念阿彌陀佛就轉境,只有一個阿彌陀佛,心裡念念常續有阿彌陀佛。什麼是阿彌陀佛呀?你自心所現的無量光明遍照一切,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智慧德相,就是阿彌陀佛,這是你自心自俱的。這就是念自性阿彌陀佛,能念的是阿彌陀佛,所念的還是阿彌陀佛,能念所念只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光明遍照。
【乃至具有過恆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要說這種道理說不完的,永遠說不盡的。要把這個妄染說清楚,那只有清淨,清淨就清楚了。若是在妄染上頭,無量無邊的,愈動愈迷糊。若心性不動,那就把恆河沙的妄染變成恆河沙的清淨功德。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
若你心有起念,你就見到有前頭境界的相可念。有可念的境,更引你心裡起無限的念。如果心不起,前法就沒有可念的。心不起就變成淨法了,淨法就是一心。淨是對染說的,染法無量無邊,淨法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之相。你一心不起念了,什麼都沒有。應當無念,無念故,無住。金剛經上講無住生心,無住就不生心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心還怎麼生呢?就是要無生,無住,無生,這才能達到究竟。你在這靜坐,忽然想起一個事,你一妄動。這一想,得了,動了,坐不住了,起來了。這一起來,或者到外頭轉一圈,碰到人,碰到事,那事就多了。這是現實的情況。
【名為法身如來之藏。】
所以叫如來藏,就是法身之藏,就是如是解釋。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了。
這裡有位道友問我:是否有老來無三昧?
這句話不能這樣說。老來無三昧,小的有三昧呀?好大才有三昧呀?三昧,剛才講了很多。三昧是正定,沒有老和少。
你問我:什麼樣算是老?
你心太老了,才三十來歲就說我老了,不能用了。那我九十歲了,我還沒說老。沒有定的,這不是定法。什麼叫老,什麼叫小,比較而言。人的壽命五百歲,九十歲老了嗎?不老,還小,剛成長,不是這樣子嘛!說三十歲老了,不能動了。我看這裡頭三十歲的很多。是這樣子嗎?
你問我:是否分在家與出家眾?
這個可要分了。這在什麼上分呢?當然得分了,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怎麼能不分?男眾女眾還分的嘛!你們現在不是男眾遞東西,你們都不接,都得擱到桌上才接。你說有沒有男眾女眾?
這個問號我就這樣答覆你了。三昧沒有老和少。正定,什麼樣是老正定,什麼樣是小正定,什麼樣是中正定,沒有,正定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三昧。咱們再說通俗一點,什麼事你熟練了,就是叫三昧。就是做的成熟了,一做就如是,入了三昧了。三昧的標準是正定,他無分別了,就入了正定了。三昧就是熟練的意思,做熟練了就叫三昧。王羲之寫字入了三昧了,老太婆烙餅入了三昧了,他自然的。王羲之走在街上,看見一個老太婆烙那個煎餅。咱們北方那個煎餅,那個煎餅鏿子,跟後頭裝煎餅那小鍋,她這一杓,舀些一倒,往這一拐,就是一張煎餅。往後一甩,不偏不倚落在那小鍋。張張如是,一瓢,一舀,一拐,一丟。王羲之說:你這老太婆真了不得,好傢伙,這大本事。老太婆說:我這算啥,王先生寫得字一個字都值千金的,我這烙個餅算什麼?王羲之打這麼不寫字了。他知道他的字一個烙煎餅的老太婆都知道了,不寫了。三昧就如是。
像罵人,有些人開口就罵人。我們在四川生活慣了,知道四川的事,他不說「老子」,不說話。兒子對老漢也說我格老子,怎麼樣怎麼樣。我格老子,兒子對老子稱老子。老子對兒子稱老子,這還通得過。兒子對老子也說老子,格老子。他說什麼話,老子在頭前。慣語。這習慣能改不能?能改,現在也不那麼說了。像我們東北,不論說什麼話,都「媽了巴子」,這是什麼話,沒有意義的。我小時候不說這個,這是什麼意思,聽不懂。說這是免票,坐火車不出錢。這一罵,一定當兵的,不敢要他錢。那後腦杓子就是護照。東北人沒後腦杓子,一看那後腦杓子扁的,這就是護照了,不要問了。
這都是虛妄法,懂得吧?世間的虛妄法。大家都這樣說,一個省有一種怪話、一個省有一種怪話,各個不同。這叫什麼?習慣。什麼習慣呢?一念不覺妄動,妄動之後,妄‧‧‧,妄的習慣。現在咱們在寺廟,咱們歸依佛法幾十年了,咱們有習慣了,很多怪習慣。染的習慣很多,說起大家笑。咱們淨的習慣呢?明天再講,淨的習慣很多,不合乎佛教的。(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