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09(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9(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法身菩薩就是登了地了,登地的菩薩他能夠觀察到心無住相。住就是觀照的時候,住於法執。咱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金剛經上教授我們應無所住,這樣來生我們的觀念。生心,就是生的心的觀念。那個含義說,你在六塵境界相不要執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就比那個深入了,是地上的菩薩,法執很堅固的。沒登地之前,在三賢位,在聲聞緣覺的二乘地,對於法的執著是牢不可破的。登了地的菩薩,就是現在我們所要講的,他破除法執。所以他覺察到念住,念住就是心對於五蘊的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咱們開闊來說,心法就分受想行識,色就是色,一切境界。對於五蘊的色和心,雖然是他不執著為我了,他認為這個色心諸法是決定有的。也在金剛經上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法尚應捨的時候,三賢位的菩薩,二乘的聖人,他們是放不下的,這個是執著的。登了地了,認識到了世出世間法幻有的,幻有的就不是實有的。要能夠這個不執著了、能夠放下了,那就圓融了。現在我們距離這一道關還早呢!還沒達到。因為我們現在對於人我還沒放下,但是我們能夠理解到,依照佛的教導,依著大乘的經典,我們能知道。知道,但是我們不證得。知道了,沒受用。沒受用,照樣的執著。
我們舉個例子說,得有事實。我看我們諸位道友,我們普壽寺是持銀錢戒的,第一個持銀錢戒;第二個,男眾跟女眾說授受不親吧!那要接什麼東西必須把東西放到這,放到地下,完了再來拿,那授受不親的。這是依法,這是對的。對的,是對的執著,這也叫執著。我們現在不說教外了,不說佛教外,不信佛的。就是信佛的,只有普壽寺,只有普壽寺的師父們才這樣做,其他你們看見過嗎?沒看見過。對不對呢?在我們現在所處的地位,很對。但是要像我們講的法身菩薩,這是絕對不對的了。在什麼位,說什麼話。我們一學到法身大士,圓融無礙,那不止,我僅僅舉這麼一件事。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呢?就說這個執著上頭,我們是有選擇的執著,不是普遍的都執著,是有選擇性的。什麼叫選擇性的?我們能做到的,我們還是要做。我們做不到的,那就沒辦法了。例如說我現在講課,你們穿著這麼厚的襪子、穿著這麼厚的衣服;偏袒右肩,沒有一個是偏袒右肩的,包括說者、聽者。咱們要現在偏袒右肩,把咱們凍得可能就‧‧‧,就是有暖氣也不行。相信不?這個就圓融不了了。說:我們是特冷。西藏冷不冷?西藏拉薩還好一點,到後藏西喀直,到江孜,到昌都,但是進了聽經講堂,到了上殿的時候,必須得偏袒右肩。看見喇嘛披那個沒有,他偏袒右肩。是不是常這樣子?不是的。有時他們一進那殿凍得颼颼的,他把那個大舡,大舡就是披風,把披風一披,包得很嚴。還看他戴那個帽子沒有?把那帽子一戴,尖尖帽,把腦殼包得很緊。我說:怎麼不偏袒右肩了?他說:凍得太厲害。我說:凍得太厲害了跟凍得不厲害了是一樣的,平等的。
說這個意思是什麼?這是比喻,有時現實的情況之下,我們現在在什麼位子說什麼話。我們要把法身大士的境界拿來我們去做,你會墮三塗的。地獄、餓鬼、畜生道等著你,你去吧!但是我們知道。但是知道,我們沒入位,我們還放不下。現在你們諸位大多數都是女眾的多吧?你度眾生,男性跟你說:我們結婚去吧。能不能跟他結婚去?做不到。我們往往有些學了佛法之後,把那個境界拿到現前來,對著他不願意做的事,他就可以拿著圓融法身大士的境界自己來承當;感他願意做的事,他不要法身大士了,那就我行我素了,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說學法不要死於句下,不要死於句下是不因為這句話這樣說了,我就照著這樣去做。辦不到,因為你現在不是那個身分。
現在咱們這個世界上好多國家講民主,美國最講民主了,我在美國生活過,來來去去的十五、六年了,是最不民主。他看你是黑人、是黃皮膚人,那絕對差得多,工資也不一樣。那警察對待你也不一樣,白人他放過了,你是黃種人、黑人,他不放過的。他不是講民主嗎?民主是說的,不是做的。到做的時候,他就有揀擇了。這是現實生活當中的。我在北京坐汽車,我一個親戚;那北京,你汽車壓到黃線,你馬上得停下來,起碼罰你最少最少一百塊錢。如果我這車上有高級警官,警督,他就下去了,問那警察說:我要到哪裡去,怎麼走?他給他先敬個禮,說:你往那邊走。踩黃線的事不問了。你說平等嗎?你要踩到黃線,汽車開著壓到黃線,不行。這叫什麼?在哪個國家,任何,他只要是人,天理、國法、人情。
咱們現在講的是理法界,講的理,咱們這個理是佛說的。這個理,咱們有時候講心,就是心理,咱們講這個理絕對是平等平等的,不管他黑顏色、白顏色,任什麼皮膚,不論多高級的,咱們這個法就是法。法,什麼法?覺悟的法。你沒覺悟就是沒覺悟,冒充不行,什麼世間的力量都沒有用。覺悟了,就是覺悟了。當你沒有達到那個情況之下,就是你沒證得的時候,你不容拿證得聖人的來用到你的身上,不相應。咱們平常經常聽人講,感對待自己放逸的時候,他用的是大乘法;看見別人要幹什麼,不如意,他用的是小乘法,他用的是人天法。我們講情理、講道理、講真理,沒有一個講真理的。平常看跟人家吵嘴鬧架,說:你這人不講理。我聽到都是不講理,哪個講理?你講的什麼理?符合你的意願,符合你這幫人的意願,合理了。不符合你們的,不合理。古來說法不加尊,那國家定的法律,那高尚的人、有權力的、有勢力的,法就沒有了。咱們現在講這個法可不是這樣的法,咱們那個法是真正平等平等。如果你沒證到這個位子,你想用這個法,你用不上的。
為什麼我說這麼多話?目的是我們當初最初聽華嚴的時候,好多的同學用這華嚴的道理,來用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去,那是絕對錯的,那是墮三塗。如果你能下到地獄裡去,把地獄當成是兜率陀天,或是當成了帝釋天,你得有那個本事,就是你得通了,真正是通了。我這是打個招呼,我們學了那個高深的法,不能用到現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因為什麼說這些話呢?我昨天回去考慮,我本想把那個最不容易理解的法,你在最淺處用,這是觀心的方法,可別用到生活事上去,用到事法界你行不通的,那要犯錯誤的。我是讓你在你修觀,最深的法你進入不到的時候,你從你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跟那法就圓融了。你想想,你本來具足的,跟佛無二無別的,這是對的,絕對對的。但是你想像佛那麼樣自在,你辦不到,絕對辦不到。你生老病死苦來了時候,你就解脫不了了。說的是解脫法,行的是執著法,是這樣子的。你要想它圓融。想圓融,等你證得時候。
因為這個說法身大士的菩薩,他覺察到念住,念無住相。念就是思惟,就是你的觀,你觀一下子;又可以說覺照,你覺照一下子。覺照什麼呢?就是待你能觀的人。你要是法身大士,是能觀的人,就是法身菩薩。當他證得真如法的時候,他是以真如為身,咱們是以色身五蘊為身,完全不一樣的。法身大士他不執著你色身了,所以你把門鎖不到,乃至二乘人都鎖不到。你鎖上,他以神通力,他出去了,因為他空了。但是二乘人在法上就不行了。
我們是什麼樣情況呢?我們是念念不捨的執著你這個肉體,念念不捨!因為生老病死你沒辦法了,你病痛你沒辦法了。因為你念念執著它,它痛到你心上去了。痛到心上去,你就忍受不住了。因為你執著色身了,你就把你法身迷掉了。這個色身是一切苦的根本,像八苦交煎,生老病死,那是都能體會得到的;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這求不得包括得很深,你所求的,你得不到,你就苦了。這樣的來觀照。
我們現在是執著色身,迷了法身,所以一切苦你不能夠脫離。怎麼不能脫離呢?心脫離不了。我們經常愛說的兩句話,有覺,有知覺覺到了痛苦,沒有個痛苦能痛到你的知覺上去,叫有覺覺痛,無痛痛覺。如果你覺變了,就是你覺悟那個覺變了,法身大士他變了,他是法身,那你在肉體所受的一切苦,八苦交煎都沒關係了。在這個時候,你經常這樣修觀吧!我們跟諸佛菩薩所有差的不很大,就是這一點點。這一點點就通不過。通過這一點點,你就是菩薩、就是佛了。因為他捨了這個假色身,他證得真的法身,看著他的色身跟我們色身是一樣的,都是肉體的。但是不同了,他心是真心,身是法身,這就是悟得了他的本體了,就是咱們前頭所說那個本覺,無始的本體。但是法身大士有分別的,十種,乃至二地到九地,初地跟十地不同的,跟初地、十地不同的。
那就是法身菩薩他覺察到念住,念沒有住相,就是無住。金剛經說無住生心,無住生心所生的心不住色生,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就是不住六塵境界生心。心還有生嗎?無生。這個住念呢?念也是無念。十法界的依正二報,生死涅槃,包括世出世間法,都是幻有的,都是不實。如果把這個幻有的當成實有的,就不能圓融,這就叫法執,執著法。
這個法身大士他登了地了之後,他證得了真空理了,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他沒到徹底,從二地到九地,他是漸漸執漸漸破、漸漸執漸漸破,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他就不能夠知道上位的事情。這是就那個色心之法來分別的,從法執來分別的。
初地菩薩一直到七地菩薩,他只能斷智相,破這個色法的道理。心呢?還不行。心,必須到八地、到九地菩薩,他破你心法的執著。以前講過九相,但是業、轉、現,九地菩薩也沒達到,業、轉、現三相沒有達到。還有七地菩薩,七地菩薩沒達到。初地到七地只能破到色法的執著。八地菩薩他破了心法執著的一分,他就認為他跟佛同等了,他也不度眾生了、也不上求佛道了,認為他已經完全成就了,跟佛無二無別。十方諸佛來勸導他說還沒有,必須還得度眾生,還得再進修,進一步才能破掉心法的執著。
到智相、相續相的時候,初地菩薩破相續相,只能破掉他分別法執。在講教義,他是非常詳細的。咱們講禪宗,講參禪的,明心見性,成佛了。他不依著教理的,還沒有懂得這個意思。必須你學過教義的,不論你按四教學也好、五教學也好,都可以。從初地到十地,只能破這個分別的法執。俱生的法執,跟起心念動,念動的時候,那個時候執著相。到心法的執著,這是破色法的執著。到八地,他知道一切境界相唯心識所變的,沒有境界相,所以才破的上三相。感到九地菩薩,他知道那一念不覺,那個轉相也是唯心的。但是咱們講到生住異滅那個生相,九地菩薩還沒破,還沒徹底,這是心法。這個把它總的說來,不這麼去分別說,就叫法我執。
所以三細相對著六相來說,就是智相、相續相都叫麤相,業、轉、現叫細相。轉相對著現相說,或業相來對著轉相來說,對著業相來說,就是剛生起那個,一念不覺生三細那個業相,生起那個說。這個通通都叫分別麤念相,不是細的,分別的麤念相。細念相到十地菩薩地盡了,方便滿足,一念相應,頓覺。頓覺是什麼?佛說相應,覺他那個心起的時候,沒個起的相,心無初相。是遠離了那個微細的心念,得見心性。這個時候得到的就叫究竟覺,心即常住。
九地跟十地菩薩相差的就很大,這後頭這幾句話講這個。十地菩薩跟等覺菩薩叫地盡,地滿心了,菩薩地盡了,滿足的方便。這個方便,方者就是說的法執,法,便就是用;他執著在六度萬行所有利益眾生的法滿足了,行滿了。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一念!這一念在教義上來講,他是等覺最後的心,把它比喻成了金剛的智慧,這叫最後的金剛智。以這個智慧才能破業轉現三相最後的一相,破業相。業相是什麼?就是咱們所說的無明,生住異滅那個生相。一念不覺生三細那個一念,跟這個一念相應了,覺了。咱們講不覺,不覺有始覺,這始覺的智慧跟本覺的理,原來的本覺,本覺了,一念不覺,到這個地位上,他一念的始覺智跟本覺理相應了,就叫一念相應。這一念相應是指到這個地位了,始覺的智跟本覺的理相應了。咱們也經常說初發心時成正覺,初發心就必須登了初住的菩薩,初住的菩薩叫發心住的菩薩,他能觀真理了,觀真如的理。從那時候開始,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了現在這個位子上了,十地滿心了,就是得見心性,心即常住,這就叫究竟覺,這才叫圓滿,跟他本覺理相和合了。
就是覺的那個心起了念了,又觀所觀的相,這一觀相起了念,這一念,一念就不覺生三細,業相就是生相,就是念頭。一念不覺心動,心動就是那一念不覺,不覺就是生相。一動,動就起業了。你坐著不動,什麼事都沒有。一動,這指說心,你心一動,就叫不覺了。這叫業相。
那麼這個覺就是覺悟了。從開始說,從不覺,本覺的不覺,不覺而產生了始覺智,那個就叫始覺智。所覺的那個就叫業相的生相。這個念跟那個業相都是觀空的,本覺也空的,所起的這個念還是空的。心初起的時候,無有初相。等他要一起辨別的利益關係,或者一生再去分別了,這叫無明不覺了。這是妄動的初相,無明。這個很難得理解。
過去在唐朝時候,有個宰相叫魚朝恩。有一次,國王接見一個老和尚,是國師,國王封的國師。這次這個皇帝召見這個國師的時候,魚朝恩在旁,他就向這個國師請教,他說:國師,什麼是無明?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國師怎麼答覆的呢?說:你個奴才都問佛法?並沒直接答覆他,罵他一句,說:你個奴才,還向我請問佛法?這魚朝恩就火了,他是丞相,他說:我這奴才只是皇帝的奴才,我不是你的奴才。我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你叫我奴才。當時他就冒火了,發火了,煩惱了。國師就笑了,我跟你說:無明從此起。你問無明從何起?就從這起來的。何者是無明?此就是無明。好像這四句話,通俗裡面隨便的話,但是這魚朝恩就明白了,開悟了。
大家想想看吧!咱們都有無明,咱們這個煩惱可是麤的,沒有這麼細的。你想想,你為什麼煩惱?當我們不高興的時候,這煩惱有從外邊境界相來的,有從你自己內心起的,這是內五蘊。當你心裡煩惱時候,不高興的時候,或病痛的時候,反正外境的忍辱心起到不安時候,你可以靜下來,這就是用功夫的時候了,你坐下,你也想這打哪來的,煩惱從何起?什麼是煩惱,何者是煩惱?你找吧!你一找,一觀,沒有了。這每個道友都可以試試看,當你不高興了,你查查原因吧!從什麼地方起的,追著它的根。我們可以借用剛才我說那話,煩惱從什麼地方起的?什麼是煩惱?你查一查吧!一找沒有了,沒有就悟了。煩惱沒有了就清淨了。一會兒又來了,咱們這煩惱不斷的。有的是外頭環境色聲香味觸法引起,有的是內五蘊受想行識來的。受想行識來的,你還不覺得呢!咱們說麤的,不說細的。煩惱很不可思議,咱們講這個深奧的佛理,煩惱也是很深的佛理,想想,這樣想。咱們再簡單說,你心裡不高興,或者心裡很喜歡。在你最高興的時候,你靜下來,千萬別高興,你想想,什麼促使你這麼歡喜?在你不高興的時候,你也這樣想想,無緣無故的為什麼心裡突然間就煩惱起來不高興了?找找為什麼不高興。高興從何起,不高興又從何起。你要不追則已,一追全部沒有。
我們可以說當你覺察的時候,你能覺察的心,覺察你這個煩惱,覺察你這個不高興。我因病引起的。你再找找病的根,因什麼有病?病怎麼來的?一個一個你這麼追,追蹤。這都是妄想的動相。妄就不是真實的,虛妄的。為什麼我們把虛妄的當成真的?這是我們所追查的,還是從人我執開始。現在我們講這個業相,這是細裡頭的細,是極細的極微細的相。所以遠離微細念。你要遠離的微細念,你必須從遠離的初相。初相你還沒斷,你怎麼能達到微細呢?五蘊境界你還沒觀破的時候,你這個能覺悟的心非常的初步。你因為信佛了,學了佛法了;就連這個極淺顯的道理,你沒學佛,不是三寶弟子的話,沒歸依佛門的話,你不知道,你連這個都不知道。
咱們把那個始覺講的,從我們現在開始的覺。因為學佛法了,我明白了。明白什麼了呢?明白我過去的生死、過去的業。我們只能在業報時候明白,還不能明白惑。業報是你起惑才造成的,惑、業、苦。你不起惑怎麼會作業,你不作業怎麼會受苦。你在苦上想斷,斷不了的。要怎麼斷呢?在惑上斷。斷了惑了,業沒有了。業沒有,苦就不受了。完了再一步一步一步來。到修到菩薩地盡了,方便滿足,一念相應,這時在你找緣因的時候找著了,心初起的時候。咱們還觀察不到。菩薩他歷多劫修行,達到這個十地滿心的時候,滿足方便,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所有前修行的方便,有前頭修行那些個積累的智慧、積累的斷惑,他才能達到一念相應。
我們從教義上來講,我們才知道我們懂得什麼叫究竟覺。我給它加一個,像這個法身大士十地的,他是次第的,一地一地一地一地。有沒頓悟的?我來說是沒有,我認為沒有。人家過去經論上都說頓悟。頓是頓的漸,不過他來的利,他智慧的利。舉個例子說,你看裝訂書籍,裝訂咱們這個本子,最初這個本子是雜亂的一張紙夾在一塊的。拿刀把它切成四邊,那刀非常的鋒利,這一刮,切了,切齊了。他得從第一張紙才切到第二張紙吧?不能跳過去吧?看到可是一刀切下來的。一刀切的一百張紙,有沒有次第?一刀切了,好像沒次第。其實,隔一張紙也不行。第一張紙切完了才能切到第二張紙,第二張紙切完了才切到第三張紙,它還是漸次的。不過那個漸次就太快了,一下就沒有了。像人家死亡,一切事都可以用這個理解,沒有頓的。頓即是漸,它頓的是頓那個漸。那個漸次不能丟,能丟過一個嗎?說我從二地就跳到五地去了。不可能,絕對辦不到。
從凡夫地,一下跳到聖人堆裡去了,有沒有?有。咱們這個歷史的,咱們那些祖師,像六祖大師,大家都知道,頓悟,說他頓悟成佛。我是依教理說,不可能。頓悟是頓悟的理,事上不可能。佛教導我們,教授的方法,理雖頓悟,理上可能頓悟;事需漸除,事上非得一步一步走。咱們看飛機在天空飛,是頓的吧?咱們在這想到美國,坐船的話好幾個月,看船開的速度如何。那飛機呢?十幾個小時就過去了。它是不是要經過一地一地的飛過去?它能跳過去飛嗎?頓者是把那些漸的超越,它不能跳越的。你看著沒次第,實際都有次第。咱們看見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完了夜睹明星,頓悟,就成佛了。他是在兜率天降下來的,是等覺菩薩降到人間的。你只能加行功力,超越的速度,超越三昧;實際上並沒有超越,他是過去積累的。
好多人看見,看見好多人,咱們就拿好多人來比吧!有的他智慧很聰明很大,他一聞就會了。有的學十幾年,還不會。他也是從那十幾年過來的,咱們只能夠看到他現時,不能看到他所有走這個歷程怎麼來的,你不知道。看著是頓,實際上頓就是從漸來的。沒有漸,怎麼有頓?想方便取巧,走直路,你必須得走彎路;沒有,你直路走不成。若懂得這個道理了,你修行得一步一步來的,不是你急躁冒進。
現在我們很多道友找方便,要想學密宗即身成佛,能辦得到嗎?我們只是看見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即身成佛,生下成佛。那是等覺位菩薩。都如是,看對哪一類根機說。對哪一類根機說,就是觀察他過去的漸,走得很長的時間了,他所積累的他的智慧,到今天再一點他就破了。就這樣一個問題。你還是得念佛要一心念,把你的功行積累了,惑業消了,極樂世界就現前了。你一個障礙沒消除,去不了的。都如是。法身大士他這也經過多生累劫修來的,他惑是一個一個破的。
所以我們經常在教義上說有這種話,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在現實的境界講是這樣子,事實上他積累的已經積累一步一步一步的,不是一生的。咱們看那個人很聰明,一學就會;看那個人很笨。這個就是個人過去的歷史、過去的惑業。因為我們不能看到因緣。為什麼佛要觀機說法呢?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學佛法時候,就是學覺悟方法、學明白的方法時,他有時候這樣說,是對這幫機說的;有時候佛說法又對那幫機說,又那樣說。例如佛初對五比丘說法的時候,那五比丘就證了果了,一說他們就開了悟了,只是五比丘。那佛在世時候,是不是凡是佛弟子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也不是這樣子。有的見佛聞法,聞法開悟,頓悟無生。他那個無生只是二乘的境界了,他只能斷到人我執,法我執連邊還不知道呢!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佛所說的修多羅,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修多羅翻契經,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這個理跟機,機就是觀機說法,機就是事,事跟理必須得相合。大乘經教義裡頭是這樣說的,若有眾生能觀無念的,則為向佛的智慧。
不論男女老少,能依本覺的理,才生起來始覺的智慧;完了以這個智慧再觀那個理。念佛也如是,修觀也如是,參禪打坐,就像咱們學習也如是。觀想你本覺,本來的那個本覺。本來面目是什麼,禪宗就參這個話的,叫參話頭。把你念頭打死了,許汝法身活。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向那個無念處,以有念達到無念,讓你觀,讓你參。這個觀、參,就是你產生一念的正念。一念!要有第二念了,不同了。只是一念。為什麼咱們拜佛的時候,或你做什麼時候,前頭加個一心。二心,不行了。叫一心。一心,還是有心。有心,達到無心。一念,這個念是正念,一念正念。念什麼?向無念處去,這一念向無念的念。一念要達到無念,連這一念也沒有了。若有第二念,達不到本心了,那跟心源跟那本覺不相應了。大乘經是這樣說的,若有眾生能觀到無念的,那才真正的向佛的智慧。只是一念,一念成佛。
一念是達到,把這一念也沒有,叫無念。如果你念佛能這樣念的話,達到無念處,成了。若是有第二念,就跟那本覺、跟你那心源相反了,一有第二念就相反了。這一念的正念,念到成佛的時候,他究竟成就了,一切的方便善巧都沒有了。方便善巧是你不能達到一念,想一切辦法、想一切方法來度你,來使你產生達到這一念。一念而達到無念,無念是佛智慧,佛智慧是無念的。
咱們這講的本覺,也就是本覺義,也可說真如,也可說一真法界,也可說佛性,都如是。從十信開始,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再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經過三賢位子,再經初地、二地到十地,都是一念觀無念,這就是正觀,用這個來照。這時候先破滅,而後要銷滅異。滅、異破了,再破了住,最後再銷滅生,這叫還源觀。生住異滅叫生起觀。生起一定要還源,不論哪部經、哪部論所說到究竟處,都讓你觀無念。說:我在念。念即無念。拜佛,拜即無拜。
好像我們這說話是圓融的,聽起來好像不合道理的,無念還要念什麼?必須有念才能達到無念。你從你開始的發心,才能達到佛的智慧。有時候這個智,屬於修行人的智。修行人用觀智,觀照。觀照什麼?觀照是我向。這個向是能向,向什麼呢?向佛。第一屬於能觀想的觀,向。第二就是屬於佛。你觀無念這個觀,就是能向。無念,達到佛的智慧,那就是所向。
對於這個問題,現在咱們這一部論講就是你生起這麼信心;不是你能修行得到,現在還沒到這個程度,只要你能夠信,認為這個說法認為這個佛的教導是對的。咱們最初講體大、相大、用大,無念就是那個體大,就是本體。向這個無念去做,向這個本體去做,得用觀想、用念。念即無念。用觀想,觀即無觀。這屬於方法了,這屬於相跟用。體、相、用。
懂得這個道理了,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明白了,不論他說好多,一百卷,一千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樣。大方廣,這是體相用三大。為什麼佛在法華經上授記品,給咱們都授記了,給咱們在位都授記了。未來一切只要受過三歸的,佛都授記了。但是你本來就具足,佛不授記你也是。本覺!人人都具足本覺智。
咱們這講的是無念。無念,無住。無念、無住就是你體大。向無念上去觀想的,就是相大、用大。體相用都在其中。如果你沒有信心、沒有願力,你辦不到。有了信,有了願力,再假這個觀行,這才具足了修行的資糧、成佛的資糧。信願行三者,這是一切修行人必備的資糧。智者大師經常講這個信願行,印光老法師也是講信願行,華嚴經就是講信願行。你先得信,信了之後你才發願。不信,你發願嗎?發願,要去做。三個聯合起來,資糧具足了,這就成佛有份了。如果沒這個,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辦不到。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三個必須得具足。你發願生西方,你先得信,你才發願。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我生到那去,聞法去,求法去。在這個娑婆世界,你想遇到一個善知識,很難。你到極樂世界去,那太容易了,蓮池海會每一位都是善知識。
你在我們現在當前這個時候,說我們現實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雖然這個時候還是末法的初期階段,到了末法的中期階段,到了末法的末法末法,到了後期階段,現在咱們這個聚會說這些經,沒得了;連這個假的僧相都沒得了,那這是真正末法。在這個世界求善知識,你趕快生到他方淨佛國土去,到那都是善知識。這個世界求沒得了,真正的沒得了。再說了不起怎麼證果的,那不說了。像我小時候學法時候,像諦閑老法師、月霞老法師,那時到處都是,那些個大德,在那個時期。再往前,滿清再往前,到明末的時候,清初的時候,像蕅益、蓮池。像蓮池大師到北京拈花寺去參遍融老和尚,人家都說他是地藏菩薩化身,遍融老和尚他平常一句話都不說的。你去問他、參他,他就告訴你老實念佛吧!念地藏王菩薩,他的樣就像地藏王菩薩。因為他就是地藏菩薩化身,後來說他是地藏菩薩化身。他圓寂的時候現的聖德現相,說地藏菩薩化身。像這樣的大德,像我那個時候,我初參學的時候,當小和尚時候,虛雲老和尚、弘一法師、慈舟老法師、印光老法師這都在的,這一代大德。現在你要再找這樣一個,有嗎?你在這地球上找去吧!說時候很容易,做起時候很難!
其實我常跟我們道友講,我說你把經本打開,你打開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就現前。你別把經輕易看了,那不是觀音菩薩說的話嘛!他說的話你照著去做,你不是就對觀音菩薩負責了!觀音菩薩就把你攝受了。你打開觀音經,觀世音菩薩現前。你塔開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就在。那不是大善知識!哪找善知識去?你打開一切經,釋迦牟尼佛就在。你要把它隔離開,經是經,佛是佛,那就錯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慎重心,你打開了哪一部經,哪部經你的本尊;例如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是你本尊,他就在前。以這種的觀想、這種觀力。
現這個所說的到十地以上,到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了。是讓你信。你做不到,你也行不到,只是讓你信。咱們是大乘起信,能達到你信的目的,你已經成就了。你聽這部起信論,就是你最大的收穫。依著這個信,你再回顧你所學的,不論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哪位菩薩教授你學起來,你把他就認為現在面前,你不要隔離開。你哪找善知識去?在你面前的善知識都在。所有一切法,法就是佛的法身,也是諸菩薩的法身。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東求西求。求誰都不如求自己,懂得嗎?求自己。
我經常愛講蘇東坡跟佛印禪師,他們兩個到廟裡去散步去,一看見觀世音菩薩拿個念珠。那個像,有時塑觀音像拿個念珠。蘇東坡就問佛印禪師說:觀音菩薩拿念珠,他念誰?佛印禪師說: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蘇東坡說:觀音菩薩還念觀音菩薩?佛印禪師說:是啊!不然他塑個念珠念誰?蘇東坡說:我不明白,你開示開示吧!佛印禪師說:你自己去參去吧!我開示什麼?那就繼續再參觀。參觀時,一邊參,這個時候蘇東坡也參觀不下去了,就心裡想,觀音菩薩拿念珠念觀音菩薩。等到他參觀完了,出廟門了,他開悟了。他跟佛印禪師說:不要你說了,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佛印禪師問:你明白什麼?蘇東坡說:求人不如求己。注重在這句話。求誰,求善知識,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你面前,你不信,你不發願,你不行,辦不到?釋迦牟尼佛不會替你成佛的,不會替你消災的。災,你自己消。你自己做的業、你起的惑、你受的報,得你自己去消。誰能幫助你?求人不如求己。
因為你自己具足本覺智。咱們講的就是求自己,把自己本覺發明出來,讓它發現出來,把這迷惑都去掉,你不就成了嘛!還找誰去?先我說現在在這末法時候,找個像倒退一百年的善知識、倒退五、六十年的善知識都沒有了。像我這樣的二百五,能算善知識?太遠太遠了,不過比你們早學幾天。佛菩薩加持,我記憶力還很好的,我九十歲了,我跟你講的都是我過去隨時看的小故事而已,我沒有這個資格。
善知,能善知一切諸法,諸佛的教法。最重要的還要善知機,就是人家聞法者不對機。怎麼不對機?我也不曉得你什麼根性。要知道根性,對機了,我一說,你就開悟了。那是你前生修來的,你現生遇到佛法,對你的因緣,該說什麼法;對你因緣,不該講起信論。我們若是不對機,怎麼辦?就把佛說的教法拿來,讓你大家自己去找。今天講起信論,明天講金剛經,再過一段時間講地藏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東講西講的,都不對你的機。講了老半天,你也沒開悟。你跟我聽了好幾個月,或者聽了好幾年,把你耽誤了。你本來是依著所對你那個機,你又依法,完了一修行一發願就成了。但是不對機,不對機就在那摸索吧!
先要明理,我講的是道理。起信論,教你對大乘相信,相信你的心起處。你能找到你心起處嗎?在什麼地方起的?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故事,無明從何起?什麼叫無明?無明有個相嗎?有個樣子嗎?有這個名字嗎?咱們任何事情就怕你刨根問底;要刨根問底,沒有了,那就穿了,那才叫真正明白了。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所以下文起信論講你心起什麼樣子,沒有初相可知。說個初相,就是無念。無念,還說什麼?無念就沒有說,說了就不是無念了。所以禪宗說參話頭,話頭是無言,沒說。你有說,還叫話頭嗎?那是話尾巴了,一說出來就不是話頭了。
【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因這個緣故,一切眾生就是不覺。不名為覺,就是不覺,不能說他覺。從本以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你不離念,所以這個叫無始無明。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
若能是無念了,你就知道你的心相生住異滅,不能達到這個。一切諸佛覺悟了,究竟覺悟了,他證得了心源本覺無念,那也就知道了一切眾生的生住異滅相。從無念而有念,是從有念來的。既然說到無念了,又怎麼知道有念呢?有念是無念等,有念跟無念是相等的,那是幻化的相。因為眾生心裡有了生住異滅,所以這幻化相就出來了。老眼昏花,他眼睛還是一樣的,他花了,看不見了,眼睛有毛病了。但是老眼昏花也不一樣的,現在我眼睛還不花,我還看得見。但是老的跟老的也不一樣,就是一切法都不一樣的,這叫差異。法愈差異多了,你走的岔路歧途愈多,就是這樣含義。
要能夠得知無念,你才知道,等你證得無念了才知道有念就是無念,生住異滅相跟無念平等平等。再翻過來說,你知道你煩惱,我們經常愛說煩惱即菩提。不錯,煩惱即菩提。你即得了嗎?菩提是覺,煩惱是不覺。不覺就是覺。覺了,才有不覺。失掉一邊,一切相對法,一切名詞法,一切言說法,失掉這一邊,那一邊不成立了。相對的,那一邊沒有了,它對不起來了。對不起來了,就都沒有了。這個需要琢磨去。我說琢磨是土話,官話怎麼說呢?要你去觀,觀就是思惟修。
【而實無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所以在起信論上馬鳴菩薩說,實實在在的沒有什麼始覺,也沒有什麼不覺,這一切名詞沒有。有的時候一時同有,空的時候全部空,它自己立不住,平等平等,同一覺故。就是這樣子。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染就是不覺了。我們要想把不覺再回到本覺,把這染法翻過來就是淨法了。我們把不覺把它翻過來,不覺是哪來的?是本覺來了。再回歸原處,不覺即是本覺。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生與無生這兩種,生本來沒有,是無中生有。本來具有智慧德相,讓染污所迷了。你破迷了,翻染了,成淨了。翻染成淨了,染沒有了,那淨也沒有了。因為本覺隨著不覺而生起染污諸法,一個本覺,一個不覺。這個不覺是依著本覺,它們兩個不相離開的。像咱們這個手背跟手心,就是一隻手,翻過來掉過去還是一隻手。本覺就是那個體,就是大方廣的大;生出來智相,就是相大;所有一切的業相,業相是不思議的,不思議的業相就是用大。這叫體相用三大,也就是大方廣。三個是不相離的,用不能離開相,相也不能離開體,三為一體的。為什麼?隨染分別了二種相,一個淨,一個染。你本覺不相離,染即是淨,淨即是染,依染而起的。
【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所以這個地方就講智淨相、不思議業相。這以後講二種熏習了,最重要的是二種熏習。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薰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
什麼叫智淨相?依著法力的薰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
【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叫智淳淨相。
這兩句講不完了,下回再講。以後到後頭講熏習,那才真正我們該學習的二種熏習。染熏淨,淨就變染了;淨熏染,染就變淨了。咱們是在染法當中,現在我們用淨法來熏它。我們這屋本來有氣味,我們到處點上檀香,把那個(鼻+臭)氣驅出去了,就變了香氣了。這種含義。我們身上本來是不清淨的,這個不清淨是有染法。我們現在用佛的教授學習,學完了要去做,來熏習它,它就變了清淨了,很快你就解脫了。用那個智慧來照你那個煩惱,煩惱就破了。像我們剛才說的你找找煩惱,一找就沒有。不找,它愈來愈大、愈來愈發展。大家好好熏習吧!祝大家吉祥!(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