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28-18(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這位道友來問我,他說弟子是初學佛的,光念地藏聖號,老和尚上課講一念極樂即能往生。
你恐怕聽錯了吧?一念就能往生,那咱們一個也剩不下,都生極樂世界去了。是臨命終時的一念,但是經上說的十念。一念是你觀想的一念,這人聽的沒聽明白。彌陀經說得很清楚,臨命終時,要七天,要一心不亂,那一念就是一心不亂。若能做到一心不亂,當然能生。
你問的意思不在這,你說我念地藏菩薩,我想去到地獄裡頭救拔罪苦眾生,這樣觀想可以嗎?
怎麼不可以!可以,但是你得別怕苦。
這種念頭對於老和尚講的念念極樂是否又有相違處?
看你怎麼觀想。你觀想沒相違,地藏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地藏。咱們現在正要講這個大用。
你自己寫這個條子就矛盾,我講的一念生極樂,你底下又講的是念念極樂,念念才能生極樂,自語相違。你問我的問號上面自語相違,你問的話前頭跟後頭不一樣,就是自語相違。是否有相違處呢?本身是就相違了。
你的意思就是我念地藏菩薩能不能生極樂世界?能,就可以了,你虔誠念吧!念地藏,念觀音,念什麼,只要是地上的大菩薩,他的願力是這樣子的。為什麼?因為諸菩薩的妙用無邊。你好好聽吧!咱們現在就講這個。
【復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
真如用就是諸佛菩薩證得了真如的妙用。先舉因,因是諸佛之因。諸佛如來在他因地的時候,發心到成佛的時候,他都要發大慈悲心。現在咱們每位道友,只要你是佛弟子,隨順諸佛,發大慈悲,修一切法。諸波羅蜜就包括修一切法。諸波羅蜜就是你修行的正行,就叫諸波羅蜜。修這個都是為了攝受眾生的。修的時候就是用,真如的用。前頭的體和相,體大相大前頭都解釋過了,就是法身如來藏真如的用。真如就是諸佛菩薩證得真如法了,一切諸波羅蜜修成功了。諸波羅蜜就是他修行的正行,包括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或者智慧,發願、懺悔、迴向,這是攝受眾生的法。
【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
在他因地的時候都發過大願,每位佛、每位地上的大菩薩都是發願要把眾生度盡的。時間呢?時間是不限制的,無量無量,盡於未來。成了佛,還要度眾生。入了涅槃,還要示化其他的利眾生,還要度眾生。因為眾生界無盡。咱們四弘誓願,弘是弘大無邊的意思,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前後兩願那是他的目的,度盡眾生,誓願成佛,度眾生成佛。度眾生,先把自己煩惱斷了。怎麼樣斷煩惱呢?要學諸佛的佛法,無量的法門修了,來對治無量的煩惱。度眾生得有個方法吧?所以要學無量的法門。欲想度盡眾生界,時間是不限制的,盡於未來。在我們講就是真如的體,在圓融的法門裡頭這樣說的,本來無生可度,沒有一個眾生可度的,度眾生不見眾生相,在真如的妙用的時候是這樣用的。在事上,發心的時候,這大願就是度脫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界無盡,諸佛願力也無盡,所以盡未來。
【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那用什麼的大方便呢?方便,就用他的觀想思惟,方便的智慧。怎麼樣思惟呢?一切眾生的身就是我自己的身,把一切眾生他們所受的苦難就是我自己受的苦難,這就是大方便了。但是必須得有很多善巧,眾生有種種欲,他的心裡頭,他的希望,他想的種種的不同。這個大方便就是大悲大智大願的方便。大悲是發心,得有個善巧方便怎麼度他。
每個眾生的意願不同,你觀想的時候把眾生就當成自己,看著眾生受苦就是我自己在受苦。但是這種觀想又不取眾生相,長時間度眾生。如果度眾生有眾生相,就有執了,智慧就不深了。這個是你深智慧才能度,深般若才能度。因為一切眾生就是通於自他。如果你自己還沒有成佛,你還是眾生,自己也在眾生數。這個時候這個方便因為智慧的關係,認識到不因為自己是能度者,眾生是所度者。如果有能有所,就有眾生相,有自他相,有種種的分別。度眾生,眾生即是自己,所以說才不取眾生相。悲裡頭有智慧,以智慧如實的真知,這才是真如的妙用。眾生跟自己平等平等,沒有高下大小這些差別。因為大悲能把眾生當成自己的身,因為大智在眾生相不取分別,終日度眾生而不見眾生相。以有這種的願力,產生了大悲跟智慧,悲智的大方便。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能夠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的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這就是真如的用。
有如是的大方便智,方便就是智慧。方便是從根本智產生的,方便、願、力、根本智,慧、方、願、力、智。從根本智產生的方便智慧,所以你發願的願力也是智慧,智慧攝。把智慧開成四個,所以叫十大願。這個是跟著華嚴經的,其他的經沒這樣說,其他的經都說六波羅蜜,只是把般若智慧又開成一個願、一個力、一個方便、一個智。以這種大方便的智慧把無明除滅。除滅,就是斷無明,證法身。無明是障著法身的。因為障著法身,法身的真如的大用就顯現不出來。無明斷了,能夠證得的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沒有相,這是自己證得了,這是自利。自利才能利他。如果沒有自利,怎麼能利他呢?沒自利就不能利他。
【此用有二種。云何為二?】
這是總說真如的用。這個用也有兩種。哪兩種呢?云何為二。
【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
應身本身就是用,應眾生的求,這叫應化身。前頭所講那個是智身,那是智相身,是自受用的報身。報身跟應化身不同,應化身就屬於他受用,報身是自受用。總之這都是真如的用,約人說就是佛。應身即是化身,叫應化。他為什麼叫應身?他分一個勝應跟一個劣應。因為我們凡夫小乘所用的心還是妄心,是分別事識,用這個心來修行,所感的就是劣應身。什麼是劣應身呢?像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現身那個,一切的凡夫二乘所見的那個化身,我們把它執著為報身。其實不是的,是報中的化,叫應化身。應化身分一個勝應身,一個受用報身,一個劣應身。一個勝應,一個劣應。劣應指著凡小,勝應是對著菩薩。
【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在教相上來講,因為凡小不能知道業相之中的轉識現識,看著一切境界相是從外面來的,從色的分齊;從色的分齊來認識不能全知道,所知道是一部分了。為什麼凡夫二乘只能見到應化呢?因為他還不知道咱們前頭八識之中有個見分、有個相分,有這兩種分別。因為凡小不能知道色跟心是一個,不是兩個。我們把色是色、心是心。十法界依正的色相,都是在八識心中顯現,它沒有分齊的。凡小不知道自心的境界相,自心現相。他見一切色法是從心外來,所以他見著佛是丈六身,三十二相,不能看到千丈盧舍那那個身,相有無量相好,這他見不到。見色法從外頭來的,這是六識心,現在這妄心。這個叫分別事識,就是分別事,在任何事上起分別,看見事情有大小。這個心所見佛身只能見到應化身,是分別事識,依著第六意識。第一種。
【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
第二種依於業識,就是八識,依著八識,八識叫業識,八識所對的相就是業、轉、現,這是三細相。前頭二乘凡夫凡小所見的是麤相,麤相就不是三細相了,就是六麤相。六麤還是麤中之麤,還不是麤中之細。這在前頭講過了,分析過了。依於業識,依著八識心,所以那些菩薩從初發心的時候,乃至於到究竟地所見的佛的身是報身。所以解釋真如的用,約人來說,就是諸佛諸菩薩。依於業識,這些發意的菩薩到究竟地菩薩,他們所見的是報身佛。
【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
報身佛的相身有無量的色相,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的依果就是實報莊嚴土,土也不同,那有種種的莊嚴,隨所示現的沒有邊際,不可窮盡,沒有分齊,沒有大小,但是隨他的所感而隨所應的。因為報身不是像化身,化身像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就入滅了,示現涅槃了,這是應化的,一段因緣盡了,示現了。報身不是這樣,常能住持,不毀不失。這是他功德果位所感的。
所以發意的菩薩,這個初發意的菩薩是指著入了住的,或者包括前頭十信,發大乘菩提心的初發意的菩薩,乃至到究竟地的菩薩,他所見到報身的相是正報身的相,是什麼樣子呢?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了;好有無量好,也不是八十種好。所住的國土是清淨的、無染的。
這個大,發大心的菩薩所謂大小,不是小大的大,這種是相大,所見的是相大,相大是稱體而起的。咱們前頭一開始就講體大相大用大,這是講諸佛菩薩的用上,這個用大是依著相大而起的。相大,這個相是很多福德所感的相,所以這個相是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色身無邊際,是依這個而起的說它無邊際、無限量。這是講佛報身的用。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身。】
這個報是果,果必有因,因為什麼因才感得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呢?加個熏字,咱們前頭不是盡講熏習嗎?因諸波羅蜜的不思不壞,就是無漏來熏,熏什麼?熏他的真如。因為這樣的熏習,所以才有不思議的報身的成就。成就所感的才有無量的相好,所以說是報身。諸佛利益一切眾生所有的功德,這個功德是真如的性功德,而產生真如的妙用。真如熏無明,所感的無量相好。這個樂是菩提覺悟的樂,涅槃寂靜樂。大家知道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因此說無量樂相為報身,無漏行熏,不思議所成就的。如是的因地,成如是的果,稱性無量。它是稱真如的體性,這樣來說的無量。
【又為凡夫所見者,是其麤色;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樂相,故說為應身。】
重覆講這個應身。又為凡夫所見者,不是細色,是麤色;但是在六道眾生所見的不同,所見的不是壽樂相,故說為應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現,也現經常有病,也有病苦,示現生,示現老,示現死,示現生老病死。這不是佛的現身不同,不是佛有分別,而是眾生他的機,他的劣機只能見到麤相,甚至連麤相都見不到。就像咱們業重了,就連化身也沒見到。見到另一種化身,紙畫的、泥塑的、銅鑄的,這是佛寶。見到三藏的經文,這是法寶。見到現前當前的僧眾,這是僧寶。佛在世見到的,大化是千丈,小化是丈六,咱們連丈六也沒見著。就是在印度人當時見到佛的佛相,連丈六的金身也見不到,那看他修的福報吧!咱們看大英帝國保存的釋迦牟尼佛原來那個像,是一個印度老比丘樣子。可能大家有些人見過,也不是丈六金身。甚至於我們見到化中之化,什麼叫化中之化?像我們求菩薩拜懺,或者見到放光了,這是佛的化身,見到光明,見到瑞相;或者你作夢中所見到的佛像,那個是化中之化。大力鬼神他能示現佛像,可不是丈六金身,相似,而不是真實的,是你的心迷惑。
【復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於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
凡夫所見的是麤色,初發意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他們所見的,這是指著登了住的,他深信真如法。因為這是真如的用,咱們講真如的用,他深信真如的法了,他見少分的色相莊嚴。但是他懂得了,有智慧了,明白什麼了呢?真如的用。真如是法身的用,無來無去,沒有分齊,沒有大小,都是唯依心現,依什麼樣的心境,就現什麼樣的相。心所現的相不離真,所現的相不離開真如。這些菩薩尚有分別,為什麼?這是指三賢位的菩薩,他是相似見真如,只是少分而見,不是多分的。相似知道法身,而不是證真法身。但是這個相似,相似的真如相,他是有相的,知道報身的色身莊嚴,這是稱真如性的。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若得淨心,所見的微妙,其用轉勝,這就不同了。什麼叫淨心?見了法身才是淨心。見了真如,證一分法身,得一分淨心,這叫淨心地,親證真如,所見佛的報身是微妙的。凡說微,形容就說妙的意思,微即是妙,因為妙才言微。不是前頭十住、十行、十迴向菩薩他們所見的妙,那個妙非微也。所見的妙感覺到比凡小妙了,而非登地清見法身這個微妙,加個微字,這個時候諸佛大用更加殊勝了。一地比一地所見的微細,所以加個轉勝,二地證得三地,三地就見著不同了。後後知於前前,前前不知後後,二地不知三地事,三地不知四地事,乃至菩薩地盡才見到究竟。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
菩薩地盡就是離於業識了。這個時候沒有能見相,也沒有能見的智,所見的相跟能見的智,這還都是業識之中所顯現。這個時候離開業識了,深入了,親證諸佛的法身,親證真如,沒有彼此能見所見的這些相了,就叫離見了;見到究竟就離了能見,離開業識了。前頭所說的都是在業識所顯現的能見,這個是見到真正的本具足本有的徹底了,見一切妄本空。把前頭無明斷滅了,一切妄空的生相就是無明,把無明空掉,這個時候真正證得真如了,他的法身全部顯現了。離開業識了嘛!業識都沒有了,因業識而起的轉相現相二識也都沒了,盡了。到這個時候妄盡還源,無無明可斷,也沒真如可成。到了這個真正的,咱們最初講不覺、始覺、相應、分證、究竟。始覺跟本覺相同了,恢復了。沒有報身相了,純一法身的本體。也沒有眾生可度了,也沒有化身相了,相歸法身。這叫離一切用歸體,真如的用又回歸真如的本體。所以咱們講一念不覺而生的三細相、六麤相、眾生相,了不可得。了不可得,怎麼產生的呢?因為諸佛法身沒有彼此色相。既然是證得真如了,見到諸佛的法身了,證得跟佛相同了,法身相。一切諸佛唯是法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一法身,這是我們彼此本俱的,所以沒有一切色相。乃至一切諸佛沒有報化二身的相,唯一法身相。
他又舉個例子來說,這個上頭馬鳴菩薩自己舉的,在法華經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又何見到多寶如來呢?多寶如來那不是像嗎?諸佛成到究竟佛果之後,沒有眾生可度,那眾生就不得度了。有沒有眾生呢?雖然諸佛證得了法身,無相可見,但是眾生有妄見,所以示現有見。法身無相,隨緣而起的報化。隨誰的緣呢?隨眾生的緣,示現的有見。有見是隨緣義,不是真實義,所以隨眾生緣。隨眾生緣,而如來的法身是不變的,這叫不變隨緣。因此不妨有眾生可度,有佛可見,這叫諸佛不思議境界的真如妙用。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
因為起信論是論,論就是辯論,一辯則明,辨別辯論就把這個道理顯清楚了。所以他又問,諸佛的法身離於色相,云何還能現色相。離了就離開了,怎麼還能現呢?問的意思,就是眾生不明白諸佛的法身沒有遍計執性、沒有遍計執的實色,但是這個沒有還是不離開真如的妙色,所以能現報化二身。這是真如的妙用。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
因為一切的法都依真如而起的,既然說以法為身,法身也是色體,所以能現於色。但是這個色又不是真的,是妙有的。妙有的非有,是從心而起的。色跟心不二,是一個。色性即是智慧,就是智身。這個智身什麼樣子呢?沒有形相的,色體無形,說名叫智身。因為智的性即色故,所以法身遍一切處,智遍一切處。智就拿光明形容,光明能遍一切處。你有遮障了,光明不顯了,是你的障,不是光明不遍。所以太陽的光明遍照一切。如果你把它遮蓋起來,蓋個房子躲到裡頭去了,四面不通風,光明不見了。這不是太陽的過,是你給它遮障了。真如的法體,諸佛的法身,永遠如是的攝化眾生。不被攝化,眾生自己做障礙。那個障礙是無明。
懂得色即是心,色性的體就是智慧,所以色即是心。色體也無一定形相,因為心無形相故,所以說名智身。心無形相,而隨緣現形相。咱們經常有這麼句話,人心不同如其面然。現在我們這幾百人,每個人跟每個人的樣子不同,這個相就是每個人的樣子不同,一人一樣。有一千人、一萬人,一人一樣,相差就那麼一點點。眼耳鼻舌身意都一樣,但是不一樣,相不一樣,心是一樣,變化、妄是一樣的。法身沒有色相,就是心。你要把這些相會相歸你真如性的時候,所以說會相歸性的時候,色即是心。你要從這個意義來領會你念心經,觀自在菩薩用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空而能隨緣,五蘊色法宛然的存在,離開色即是心。攝一切色都歸於心,色即是心,所以色不異空。懂得這個含義了,好多的大乘教義,你把這個心跟色跟智性,究竟的法身智性有不同的。人的智慧有大小,他的名利有大小是他染污的不同,有深有淺的。所以色性即就是智慧,依色性而起的體,色的體是無形相的,這個叫智身。從什麼顯現智身?智性即是色,所以說法身遍一切處。
【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因為所現的色沒有分齊可言。心所現的色它是豎窮橫遍的,照方說是橫遍,照時說是豎窮三際的,沒有這個形相可得,也沒有分齊可言。所以前頭講報身、化身、妙色身、麤色身所現的相,它是隨你眾生的機所見的。依報身那就是各個不同,在諸佛是德報,咱們是業報,業報身都不同。咱們從現實生活當中,看看我們現在所有的道友們都是正報,什麼報呢?業報。業報跟德報不同,你所感的業果不同。業是怎麼來的報呢?是因,業因所受的報果。十界都不同,乃至一界都不同,都是人,都不同,六根也有差別,這種差別無窮無盡的。無窮無盡的,怎麼說它沒有分齊呢?怎麼說它沒有差別呢?那是約理上來說的,約體上來說的,事是有差別的。諸佛所現的色身,他是隨著眾生心的感,而在十方世界一切處現。
我們大家都念過地藏經,地藏經的第一品,從諸佛菩薩到一切鬼神、江神、河神、樹神,乃至所有這一切所現的到會者,這都有形的,不是沒形的,都現的有形的。佛讓文殊師利菩薩計算一下到會的人有好多?到會的諸佛菩薩有好多?文殊師利菩薩說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以文殊菩薩大智慧算一千劫,連這個到會的人數都算不出來。佛就答覆文殊菩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這有沒有,佛還不知道嗎?這是推崇之意,推崇地藏菩薩的功德。實際上,諸相皆是一相。照理上來說,沒有分齊的,沒有差別的,互相不相妨礙。這不是心識所能分別得到的,也不是心識所能得知的,為什麼?是真如的自在妙用,是真如義。
這種義我們怎麼能入呢?是妄心分別不能知道。如果用識心分別依正,它是實有的,大是大,小是小。懂得這種道理了,知道自心真如沒有大小、沒有形相。咱們凡夫的心裡是大能容小,小不能容大,小一定被大所包容,這得看它相同不相同。例如咱們這桌子是大的,這個鎮尺是小的,桌子能容鎮尺嗎?鎮呎就在桌子上面,它也容不了它。這約事上講的。實際上,我們講真空,真空能容一切有相。所以咱們講真如的妙用,沒有大小、長短、方圓來給真如它這個量來衡量一下,不可能。它起的用也是隨機而用的,這是形容詞。
【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
這樣理解了之後,我們現在是怎麼能入到真如?現在我們是在生滅當中,我們要把生滅會入於真如,會入於不生滅。所以以下就說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怎麼入呢?推求五陰,色之與心。依著一心法。一心,咱們大乘起信論一開始講,依著這個一心開一個真如、生滅兩門。咱們講的都是心生滅,真如門無言說,沒語言,沒有思惟,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但是我們要顯示,我們要返妄歸真,從生滅入於真實。這樣就實知道,瞭解到動回歸於靜,靜隨緣而動,動即是靜,靜即是動。所以如來度眾生的時候,常在寂中,常在定中,如如不動,來而無來,動即不動,動即是如,如即是動。這是如來義。釋迦牟尼,能仁,寂默,終日利眾生而如如不動。寂默者是涅槃義、不動義。
講生滅門吧!從生滅入真如,推求五陰,就是色法與心法兩種。生滅門所說的法,三細六麤之相。三細六麤之相就是五陰,就是色心二法。與染法相應、與染法不相應,與淨法相應、與淨法不相應,這是你前七識的心,第八業識,第九苦,都是通過色心,總之不出色跟心兩種法,色法跟心法。色就是五陰色法,五陰色法裡頭,色是單獨的,其他的四陰「受、想、行、識」是心法。合起來就是色心二法,開闊了就是五陰法,都是色心二法所成就的。
觀察,思惟,能觀的觀於所觀。能觀的是什麼呢?就是你心所起的智慧,心即是智。觀察空義,這些法沒有,是空的。空什麼?空你色和心。這個心是妄心,這色法的心法是妄心,這是第六意識,把它都回歸於真如的體性。或修空觀,觀五陰皆空。或修假觀,推求五陰不實。這是假設的,沒有實體的。完了會歸於中觀,中觀就從我空進入法空了,中觀就是法空觀的意思。假觀呢?咱們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作如是觀,是假的。有為法是什麼?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法就像我們作夢似的,虛幻不實的,變化的。你想找,像露水似的,像電光似的,這樣觀想。夢和幻都是假義。你夢中所見一切色相,所見的五陰身心,所見的五陰境,不是實有的,醒來就沒有了。有那麼一首偈頌吧!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就是六道輪迴了,明白了,什麼都沒有,大千世界都沒有,都是空的。等你修觀修成功了,知道這個都是空的。能觀的人對於你所觀的境,觀就是照了的意思,觀照!咱們再說就像咱們現前思想的思惟修,再說幹什麼一點,就是你想什麼,想就是觀。這樣觀觀成了,就是開悟了,就是明白了。意思就是你推求,如理的思惟觀察,一推求知道色與心都不存在的,都是空的,沒有了。(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