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1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我們前頭講淨法熏習,在淨法熏習當中體相的熏習講完了,現在講用的熏習,用熏習者。用熏習,這個用是誰呢?誰的用呢?本來是我們自體相用,從本體上來講用是自己的用。但是這個用熏習是指諸佛菩薩說法利生當中的大用,這個用是指諸佛菩薩利益眾生的用。對眾生說,在你修行的當中,諸佛菩薩給你作增上緣。緣,就是用的意思。但是這個外緣意義很多,把它總說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差別,一種是平等,有兩種。凡是咱們意識所能見到的無量的、很多的差別緣。諸佛菩薩他對眾生說法的時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於我們眾生的因不平等,所以緣也就不平等了。在我們修行當中你所感的,能感的是咱們這個信心,信三寶,求三寶加被,咱們能感的;應呢?就是諸佛菩薩。這個感和應都是差別的,所以這個叫差別。
有的時候像諸佛菩薩平等平等的,說個意思吧!舉個例子吧!你讀阿彌陀經,或是他讀阿彌陀經,這看來是平等。實際上,你怎麼讀,他怎麼讀,你讀的方式、方法,心裡的安靜,希求的欣樂心強,猛力!你感覺著阿彌陀佛對你就應了。如果你懈懈怠怠、散散漫漫的,不那麼精進,那應的就差一點。你感的力量沒有,應的就差。一個能感者跟所應者不一樣,一個是懈怠散漫,也念佛,念的不夠專一;一個是念佛很專一,專一的他得到的應就不同,懈懈怠怠的得到應又不同。三昧力沒差別,但是由於你所做的有差別,那就叫不平等。平等跟不平等應當這樣來理解。
文裡頭所說的在你所明理上明得淺,用功上精進力不夠,那就有差別了。你因不同,所以感得外邊的緣就有差別了。因有差別,諸佛菩薩應的一樣的。但是你因有差別了,緣也就有差別了,就不一樣了。有的他念佛能見佛,有的念佛時候見不到。差別緣是指著約人來說的有這些不同,以下就分別解釋,講,理解。
【差別緣者,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
我們簡單說吧!像我們發了心,入了佛門學道的時候。你發心這是因,學道時候,在這因上你所做的事,有的見佛的速度快一點,有的見佛慢一點。乃至於你成到佛果,有的你精進不夠,那就慢了;精進不夠,他應的也不夠。因所對著緣,你因不夠,緣也就不夠。那就好像這個緣,或者對彼要厚一點,對此要薄一點。人家彼是精進,你此是懈怠。因不具,那緣也就不具足了。
我們初發心的人求感應,要依靠諸佛菩薩加持。諸佛菩薩的用,就是你所感的、所依的。咱們不是說感應道交難思議嘛!是不可思議的。這才能成就大用。我們用於它能夠從凡夫地斷煩惱,逐漸的證得菩提果。這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從他初發意的時候起要求菩提道果,在因的時候,有的見到佛,有的見不到,這就叫差別了。因為你因不具足,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不同故,所感的外邊助緣也就不同了。
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若見若念是指著能見能念,這個就叫能感的因;諸佛菩薩就為我們所見所念,那叫所感的緣。這叫因緣。因緣不同,這叫差別緣。有的眾生他從木雕的、泥巴塑的、金銀銅鐵所鑄的這些佛像,他去行禮拜得到加持力;或者示見除了這些木雕、泥塑、紙繪的外,另外能示現諸佛菩薩的妙相,或者觀音菩薩示現了,或者地藏菩薩示現了,阿彌陀佛示現了。得示現的這種,這叫很明顯的,你看到了,這種加持力。有的他念了幾十年,並沒現,沒有見。雖然沒見到,等他臨命終的時候,他走的就非常好。例如說我們朝五臺山的人,文殊菩薩大願,朝五臺山有很多人能見到文殊菩薩示現的智慧燈,或者一個光明燈,兩個燈、三個燈、四個燈、五個燈,有的見很多,有的他什麼也沒見到。是不是見到了就成就了、沒見到就墮落了呢?完全不是這個意思。這得看你感的時候,看你這個因如何。看朝五臺山的歷史上,過去從漢、唐,一直到宋明,朝五臺山那個境界相很多的,也很好的。有時是在家人家,並不是出家人。有的出家人沒見到,在家人見到了,他有妻子兒女,他在社會上。心裡還很複雜的,為什麼他能見,為什麼出家人又沒見到?拿這個來論定他修行嗎?這是不可以的。
能見能念,就是能念佛的人、能見佛的人。或者他求是求了,他也沒見,他念也是很至誠的,這裡頭差別非常大。我們經常一天在這,化身吧!這個像也是佛的化身,佛化現的紙畫的、木雕的、銅鑄的都一樣的,這就是佛的化身,你要這樣認識,這就是佛的化身。咱們見觀世音菩薩像,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見地藏菩薩像,就是地藏菩薩化身。你在修禮拜,乃至對佛念經的時候,它有一種冥加的,冥加是你見不到的;它有一種顯加的,你一見一拜就見到佛放光了、像放光了。我們一定認為能夠得到放光加持的力量更大一點,沒有的,好像我們修行不夠。這都不能這樣來判斷,這樣判斷是不正確的,無論冥加、顯加都是在你因上需要諸佛菩薩怎麼樣加持。咱們是沒有智慧的,諸佛菩薩是應該如來來加持你,那諸佛菩薩就現相加持你。並不是說你得到加持,比那個沒有現相、沒有見光明的好像次一等,不一定這樣看法的。因此這叫差別,有的示妙相,有的沒示妙相。
這個是講見或念,或者念佛的名字,念佛的名字知道佛是萬德成就的,念佛的名字也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相好。但是若你見、若你念一樣的,平等的,那是平等緣。這是差別緣。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盡拜釋迦牟尼佛了,沒拜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法身同故。沒有釋迦牟尼佛給你啟示,你不知道阿彌陀佛。你要這樣觀,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我自己就是釋迦牟尼佛,我自己就是阿彌陀佛,法身同故,自己、諸佛都不二的。這個是講因果不二。
修道的人有的他從有方面入手,這個有是妙有;有的從空的方面入手,這個空是真空,但是他所念的是法身,是自性的法身。你若理解這個義,自跟他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從有方面入手,念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這個有不是真有,不是實在的有,是妙有。妙有非有,能夠達到真空、進入真空是從有門入手的。若我們從空門入手,像我們現在從空門入手的,參禪,念自性的法身,參我自己的本來面目。像我們學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是從空中修。這種是空入手的,這個空是不空,不空是不空而顯現的妙有,妙有而顯現的真空。不空是什麼呢?本來面目,性德。這是悟得了、進入了十法界無相的法身。
所以我們觀無相,經常從顯教學教義的人,他也從無相入手,知道一切諸法沒有實際體性的。體性就是諸法的法性,法性是無相的。知道觀我們現在所存在這個肉身是假的,如夢幻泡影,它是無相的。這也是從空門入手。我們念阿彌陀佛叫空有和合的,我們念的是有相的,觀想阿彌陀佛的相,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有相的。有相的,而能從有相達到無相。有相這個相不是真實的,認識它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什麼?真實的是法界身。從無相入手的,這就是從真空入手。
所以諸佛菩薩給一切修行者作緣的時候是不同的,不同的在什麼地方?有的他從有上入手,有的他要從空門入手,就是參禪的,或者修般若智慧的人,這些的因不同,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報、化身亦不同。佛的化身,咱們只是注重在印度降生的那個釋迦牟尼佛是佛的化身,你要觀想現在這些相都是佛的化身,釋迦牟尼佛的像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阿彌陀佛的像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像咱們畫那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那個樣子嗎?不是的,那是化身。你要這樣來認識差別緣。緣,只能促成你。你修行,先從你的心、從你的因。你因如何,緣的應的就如何,緣的成就如何。你念報化身的時候,不能著為實有,你所念的是妙有。念真空的時候,說我念的是法身,真空不空,不空才顯現諸佛菩薩報化諸身。這叫差別緣的解釋。
【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
或者是諸佛現身給你作為眷屬,或者作為六親眷屬,或者作你的父母,或者作你的子女,或者給你當給使,或者當你知心的朋友,或者是你怨家對頭,或者用四攝法。四攝法,給你作同事的,或者作你的親友。同事攝,示現同事的。或者作你的六親眷屬。或是你有什麼困難來支助你,作你的朋友。這樣來促成你成就佛道,這個因緣很多。或者盡說你愛聽的話,愛語攝,說好聽的,說你高興的,讓你漸令入佛道。
【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
其實這個緣,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把前頭總攝起來吧!你所做的無量的事,他都來幫助你做成。這是緣,就看你因如何。
【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諸佛菩薩以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這是差別緣。諸佛菩薩對眾生用他大悲的願力;這個大悲的願力是包括智慧的,悲無智是不能利益眾生的,大悲心必須得有般若智慧。所以諸佛菩薩在給眾生作緣的時候,也有很明顯的加持,也有冥冥之中暗暗的使你信心增長、使你道業成就。有顯加,有冥加。顯是看得著的、摸得見的,冥加是見不到的、摸不到的。能令眾生增長善根。總的目的是諸佛菩薩對眾生,只要你增長善根,成就佛果。不論念也好、見也好、聞也好,都讓你得到利益,這就是諸佛菩薩的用。這解釋這個差別緣。
【此緣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
這個緣有二種助成的,哪兩種?一種是近緣,很快就得度了,很快就成就了。另一個是遠的因緣,久遠才得度。遲速不同倫。因為眾生的因,緣必得說因。沒因,緣是只能助成,不能包辦代替。因是主要的,你是什麼樣根機,你所感的是什麼,那緣就助成。能很快的一度就得成就了,這叫近因緣,根已經成熟了。善根力又不具足,那慢慢熏習,就像咱們熏習修吧!久遠的才能得度,那叫遠緣,遠的因緣。
就像我們在這大家共同學習,似乎是一樣的,一個班的同學。例如我們這個班五十個人,他總有考第一的吧!總有考五十的吧!不能全五十個都是第一,也不能全五十個都是落後,參差不齊。因的參差不齊,緣的參差不齊,而後的發展如何那又不一樣了。我們經常看社會上的,一般的同學五十個人,往往在社會上能夠以他自富自貴事業有成就的,還並不是考第一的。可以觀察過去的同學吧!大多數在學校時候,他很不用功,很調皮搗蛋,不是個好學生,到社會上他完全變了。像被開除的那個學生,他能創一番事業。考第一那個老學究,到社會沒用處了,一生就這樣子。這個就是什麼呢?遲速不同倫。諸佛事業上的緣促成的,那也是緣。就是不信佛的,他入社會去,他都有因緣。他的因如何,我創翻事業,但得遇到那個緣,沒有那個緣不行。同樣一個拼鬥,同樣一個行業,事實上就不一樣了。
例如我有一個弟子,他在深圳做鞋的,他是老大,他的二弟跟他在隔壁,也是到廣州番禺來。工廠一樣的,所有造鞋的技術是一樣的。他們在台灣的時候,兄弟倆在一塊。到了大陸上來分開了,各開各的工廠。在以前工作都一樣的,但是福報跟做的方式方法不一樣了。一個後頭就關門了,做不起了。一個就發展的很大很大的。緣不同。外緣不同,因地也不同。一個很信三寶,一個很謗毀三寶。這不是信佛就好,不是這個意思,反正信佛總有加持力。肯布施的,肯捨的,能得。不肯捨的,什麼也得不到。捨得,捨得,捨了才得。你不捨,你得什麼?這就世間法上來論。
出世間法也如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緣有近有遠,修行的時候有精進、有懈怠。例如說你在普壽寺的因緣,跟你在外邊別的小廟上因緣,或者到上海,這個廟的名字咱們不說了,也是比丘尼寺院,他要做佛事。那他要成佛的時候,要修離世的話,那就遠了。在普壽寺,他什麼外緣都沒有。這是一種。人都想要活長壽,壽命活多一點。活多一點幹什麼?修道嗎?修道,多給你一點時間修,那好一點。咱們可以這樣來看一個人,他要想長壽,他不做長壽的事。我在台北跟我們很多的道友講,就是歸依我的弟子吧!我說你想活長壽一點,你一天做的事全是不長壽。例如一天上八個鐘頭班,本來就很累的了,下了班,你該休息休息、恢復恢復疲勞吧!下了班是自己時間了,到酒館、茶室、舞廳,一鬧鬧到十一、二點,一、兩點鐘,這回來睡那麼一點覺,第二天又工作,這能長壽嗎?你消耗量太大了。一邊想長壽,一邊又去消耗,那怎麼能長壽呢?像我們在普壽寺裡頭,這是長壽的。為啥?外緣不沾。雖然一天上幾堂課幹啥,這個有限的,體力消耗不大。所以這叫南轅北轍。
【是近遠二緣,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因此因緣的遠和近,緣只能幫助你,不能代替你。諸佛菩薩加持力,那得你自己發心,還有你得求他。有人這樣問我,他說:若是念經、拜佛、進佛寺都要供香供花,佛也受小恩小惠,佛菩薩也得給他點好的,不然他不加持你。我說:是這樣解釋嗎?他說:怎麼不是?我們到廟裡都得拿香,還跟我們說你得買點供品,你不買點供品,佛菩薩不加持你了。我說:誰跟你說的?我跟你說過這個話嗎?他說:你是沒說過,是這樣子的,我看進廟沒拿香的很少。他要這樣理解,咱們是表示咱們的恭敬心。他這一說,佛菩薩都貪污了、都受賄了,那可麻煩了。有這個事嗎?沒有這個事。這是表示們自己的誠懇,表達心地用這個來表示一下子。
這個就是因,佛菩薩加持力是緣。這個因和緣,這個是增上的因緣。這還是你自己自利的,但是你也在利他。你把你所做的、所修的迴向給一切眾生,這不是利他嘛!還有我們不論你學哪一門的法,你得用你自己的智慧。讓你思惟,你腦子裡多多思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著人家說。換句話說,不要人家牽著你的鼻子走,你自己走就好了。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呢?當你修行的時候,你自己腦子多用點思考。思考就是觀,你要觀,你沒有觀力加持是不行的。他修那一法是他的因,外邊有這個緣來助成他。你修是你的因,你的緣也不同,因也不同。你說不布施。咱們天天在布施,你上完早殿,早殿裡頭就讓你布施了,迴向,不是布施嘛!
有人跟我辯別,說:有好多老修行住在山裡頭,光知道自己用功,不管別人。像二乘的阿羅漢自私自利,光自己度自己成阿羅漢。我說:誰跟你說的?我不是這樣認識的。他說:你怎麼認識的?我說:阿羅漢沒有一個不度眾生的。他說:佛說的,阿羅漢不度眾生。我說:佛是鼓勵他們,因為他的心還不大,度眾生還不是那麼普遍。哪個阿羅漢在印度當和尚的,他不去乞討?不去托缽乞食嗎?不是像我們現在家裡自己來做。托缽乞食,受完人家供之後,問人家所求,「你有什麼願望,有什麼要求」,要念經給人迴向,或念佛給人加持。一定要問人家什麼願,他問的時候,他發心的時候,給人家迴向的時候,不是度眾生嘛!他乞食本身就是在度眾生,他向人家求飲食時候,他就要給人家迴向,沒有一個阿羅漢不給人家迴向的。這是佛的教導。那是佛鼓勵他們,呵斥他們不發大心,是這樣子。他就是自己先成道業,成就道業要修,要這樣認識的。不要跟著人家說阿羅漢不度眾生,呵斥小乘人,咱們還沒這個資格。聽到好多人說我不學小法,我要學大乘。你得一步一步來,你得把見思惑斷了。不斷見思惑的時候,就直接進入佛乘的,沒有。不斷見思惑,要斷無明的,沒有。(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