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9

第120.首楞嚴卷9.明受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虛明妄想。

 【辛五、失守生憂】

這一科是講到什麼狀態呢?是「失守生憂」這個「失守」就是我們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是進退失守,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就是有時候我們用功不得力,我們要退到昨天的妄想已經不可能,因為妄想那種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要進求新的功德又沒有成就。在這進退失守的過程當中,這個修行人會產生一個什麽樣的感受呢?有憂愁恐懼的心情出現,這種憂愁恐懼心態一旦出現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控制,可能就會著魔。

(發端現相)『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

       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發端現相)在修習禪定開智慧的過程中,這個修習止觀的人,他的色陰窮盡了,而受陰的現前。這個人在佛堂用功的時出現什麽相貌呢?「新證未獲,故心已亡」就是他過去的妄想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那種調伏受陰的功德卻還沒有出現。這時他的內心正經歷到過去心已破,新的功德還沒有成就,這樣的一個中間的過程「自生艱險」;突然間感到不知如何是好,一種莫名恐怖的心出現,而且這種恐怖當中夾帶了一種無窮無盡的憂愁。這種恐怖跟憂愁加起來是什麽樣的心態呢?佛陀講出一個譬喻:「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就像一個人坐在火燒的鐵床一樣,他是非常的痛苦,又好像一個人吃到毒藥,毒發以後那種痛苦,當然這個痛苦不是色身的痛苦,是內心的痛苦,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前途茫茫,但是他又不能往後退,退也不是,進也不是,這時候有無窮無盡的憂愁跟恐怖生起。

  如果他對這樣的心態加以放縱,加以隨順,他就會有以下的相貌出現…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他因為憂愁恐懼的關係,對整個生命完全失去了希望,因為他已經被憂愁恐懼之所控制,而且他經常希望別人來奪取他的生命,因為在他的觀念當中,他認為早死就能早取解脫。當然這是錯誤的,因為你死亡不能解決問題,解脫是內心的問題跟色身沒有關係,他常產生這樣錯誤的理解。

  這一個進退失守,產生憂愁恐懼的人,佛陀是怎麽個解釋法…

(指名教悟)『此名修心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示迷必墜)『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指名教悟)佛陀說這個修行人很用功沒有錯,但是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這個人假觀不夠,他是用訶責的心態對治、用比較悲觀的心態來調伏煩惱,對諸佛的甚深功德的莊嚴,沒有適當的觀想好樂,所以「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示迷必墜)假設他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功德理解,就有一種常憂愁魔,入其心中。這就會產生兩個結果:比較嚴重的,他會親手拿著刀劍來割他身上的肉,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把他的生命結束掉;比較輕微的,就經常保持憂愁的心,走入深山林園當中,不喜歡見到任何人。當然一個菩薩不喜歡見人,這跟菩提心是相違背的。最後的結果「失於正受,當從淪墜」。佛陀說這是一個比較沒有善巧方便的修行者。

  在『小止觀』有提到一個觀念說:我們修行人就像調弦一樣,你要急緩適當,你繃的太緊,你不能對這個心一路的訶責。這個心態就像小孩子一樣,你一天到晚訶責說:你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看小乘人修到​​最後,他就是完全出離、完全的斷滅。因為你的藥完全用訶責的,那小孩子被你罵,罵到最後他就沒有信心了,當然你也不能一昧的寵它、隨順它,它就無法無天了。所以在調心當中,你要適當的,有時我們覺得心太浮動,壓抑一下;太沉默時,把那大乘經典拿來誦一誦「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莊嚴,五種神通…」你想想來生的願景,啟發自己一下。

  總而言之,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你要壓抑下來,太沉默了拉它一把。這個修行人一昧的訶責自己,過份這樣子的用功,到最後對生命完全產生了失望,這種失望如果他自己又不能警覺的話,就被憂愁魔所控制,到最後求昇反墜,那就太可惜了!所以這地方的調心是很重要的。

  到前五的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這個人基本上禪定是沒有成就的,都沒有成就禪定,所以他會有沉默的感覺、孤寂的感覺、憂愁的感覺,這都是在沒有成就禪定的過程生起的。接下第六、七、八九十就不一樣,他禪定生起了,但是不小心大意,也會有過失。

---------------------------------------------------------------------

所以我們常說在觀照現前一念心性要「即空、即假」,觀「空如來藏」還要觀「不空如來藏」。《金剛經》說:菩薩觀一切法空,要不壞假名,你不能壞諸法的假相、假名、假用」;看到莊嚴佛像,有它的假相、假名、假用,你不能夠去毀滅他,因為我們內心的功德要假借佛像才能夠啟發。祖師說:「托彼依正,顯我自性。」雖然我們自性俱足無量的功德,但是我們要假借文字相的引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我們要從文字上的聞思,我們內心的智慧才會啟發出來;雖然文字不是功德,但是文字是成就功德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天台〕智者大師修觀,他修「一念三千」。這個三千簡單講就是十法界,他一念觀十法界的時候,他的這十法界有理俱跟事造。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要假借事造,法界才能開顯。我們看到佛像,對佛像的禮拜,我們產生佛的功德;我們對法寶的恭敬讀誦產生智慧,這是「借事顯理」;這個人把這事相都毀滅了,我們的理當然不能顯現,這個就不對啦!就是但修空觀而不修假觀的過失,「執理廢事」。

----------------------------------------------------------------------------

蕅益大師常說:你要回歸到那個能分別的心,不要住在那個所分別的境,要破那個「所」,而追求那個「能」。那個輕安還是「所」嘛,還是你所受用的一個境而已,你還沒有回家嘛!

------------------------------------------------------------------------------

我們一再強調「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麽大乘佛法觀空!為什麽觀空當中馬上補一個即假「帶假修空!」就是你要不壞假名假相,所以大乘佛法所觀的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因果。大家要清楚「法性雖然本來空寂,但是因果絲毫不爽」,這兩個要同時現前,這叫做「即空、即假、即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