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前塵虛妄相想』

前塵虛妄相想
  • 「前塵」就是指外在的五塵。我們過去的業力、所謂眾生的共業,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創造出來。
  • 「虛妄」:以佛法的解釋,我們個人的業力、影響我們個人的,就是「別業」
  • 「相想」,然後我們執著這個虛妄相,產生很多的想像。
  • 有了「前塵」,才有心中的「虛妄」相,才產生這樣的「想」法。這個叫做什麼呢?就叫做「攀緣心」。所以當你的念頭生起來時,這個念頭是受外境刺激而產生的,只是一時的情緒,那就是前面所說的「攀緣心」

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七處破妄時,阿難尊者說「我的心在內、在外、在中間」,佛陀只說「不是這個、不是那個…」到底是什麼?佛陀都沒有講。佛陀到此之前,都沒有把妄想的相貌、所謂「攀緣心」的相貌明白的標揭出來;到這個地方,就把攀緣心的相貌標出來,所謂的『前塵虛妄相想』

關於這句話,我們可以分成三段來加以說明:
第一是「前塵」:所謂「前塵」就是指外在的五塵。我們過去的業力、所謂眾生的共業,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創造出來。比如說我們今天生長在台灣,有台灣的天空、台灣的山河大地、台灣的房子,這個就是「前塵」,就是過去我們大家的共業,把台灣的業力、台灣的環境創造出來的,那這五塵現在我們的眼前。

其次是「虛妄」:以佛法的解釋,我們個人的業力、影響我們個人的,就是「別業」。當每個人去接觸五塵的時候,心中出現一個自己受用的影像,這就是個人的業力了。比如說,我們大家吃同樣的飯菜,飯菜叫做「前塵」;但是每個人看到的飯菜相狀,並不一樣。經典上說:福報大的人,所看到的飯菜特別的美妙、更加好吃。「共業」中有「別業」,所以外境呈現在每個人心中的影像,就叫做「虛妄」相,因為這是個人的業力顯現出來的。

第三是「相想」,然後我們執著這個虛妄相,產生很多的想像。比如說產生正面的想像──「這是一個美好的東西」,就會想去追求,起了貪愛之心;如果產生負面的想像,就會起瞋恚的煩惱心,希望能遠離。總而言之,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呢?是由外境的帶動而產生的,如果沒有外境,這個想法也就沒有了。

因為有了「前塵」,才有心中的「虛妄」相,才產生這樣的「想」法。這個叫做什麼呢?就叫做「攀緣心」。所以當你的念頭生起來時,這個念頭是受外境刺激而產生的,只是一時的情緒,那就是前面所說的「攀緣心」

這個「攀緣心」會有什麼樣的過失呢?會迷惑我們的真性!由於無始劫來,我們把這個破壞真性功德的「賊」,把它當做是自己的兒子,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結果失去了自己的父親-失去了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冤枉的受生死輪迴之痛苦。

關於「妄想」的作用,本經後文說它是一種局部的,好比你跟這個境接觸、產生這個想法──有人讚歎你說「誒,你這個人很好」,你從「你這個人很好」幾個字當中,產生一種想法;又有人說「你這個人不好」,你又從這當中產生另一種想法。所以說妄想是一種局部的想法。

這樣子有什麼缺點呢?如果我們經常用這樣的思想過活、以此為生命的自體,有什麼缺點呢?佛陀講一個譬喻說:有一片大海,被風一吹產生一個水泡。這個愚癡的人,他不要大海,只要這個小水泡。其實這個水泡有問題,它只是一時受風吹、碰到石頭,激起一個生滅的水泡,到時候終歸不見!

所以當我們習慣性,以「攀緣心」做為自己本有「真心」時:

第一個、將永遠活在「生滅法」中──當外境一變化,這個心就跟著起變化;第二個、因為依止攀緣心,我們將失掉更多的大海,忽略了整個真如本性無量的功德,而追求一個小水泡,因小失大啊!這就是整個攀緣心的相貌,也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1.首楞嚴卷1.二種根本錯亂修習:1.攀緣心為自性,2.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