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9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但除迷情,不除其法。

*總結: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但除迷情,不除其法。」你不要去改變外境、不要去改變已經出現的因緣法,改變它沒有用,改變你自己觀念比較重要
  • 五陰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想陰」。
  • 研究教理不是為了增長知識,是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就是學習佛陀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
從「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要知道人生的真理,就是:「但除迷情,不除其法。」你不要去改變外境、不要去改變已經出現的因緣法,改變它沒有用,改變你自己觀念比較重要!問題不是它障礙你,是你自己產生執著,自己障礙自己!所以講「但除迷情,不除其法」。是我們自己不能覺悟那個道,不能怪說因緣法的出現。

  我希望:我們養成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就是《楞嚴經》告訴我們的,遇到事情怎麼思考:

  第一個比方說,我們講病痛,很多修行人都有病痛,我們過去都造過殺業,由於業力的循業發現,就有很多的病痛;病痛本身不可怕,問題是你怎麼去面對它。你說:「病痛是障道因緣」,那就完了!病痛果然對你產生障礙,因為你把它定位在障道。我們聽聽蕅益大師對病痛的看法,他說:「病是吾輩良藥,消我無始妄想,看破此身虛妄,深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誒,蕅益大師把病痛當作一種「增上的功德」。他說:病是我的良藥,因為有病痛才「消我無始妄想」;我不生病的時候,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打很多妄想;這比修止觀還好用。

  第二個「看破此身虛妄」;有病痛,我就知道這個色身是暫時、靠不住的!我要趕快尋求解脫,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病痛就是一種警告,總有一天要面臨死亡,降低我們對色身的執著。

  第三個「深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增加你的無常、苦、無我的觀照智慧。你看:破除妄想、捨離身見、增長觀智,這三個功德從哪裡來?「皆賴有病境耳!」因為病的緣故。

  通常小乘佛法習慣把某個東西定位說:這個是好的、這個是不好的,因此而產生法執;大乘佛法不是這樣,大乘佛法說:好當中有不好,不好當中也有好,關鍵在存乎一心。講實在話,外境沒有好壞,它只是如實把你前生的業顯現出來,對你是障礙、還是有幫助,是你的心決定的!你要是起顛倒,那所有都變成障礙-「夢裡明明有六趣」;你覺悟了,在這當中產生它的道,「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我一再強調:五陰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想陰」。

  我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來研究教理,諸位知道原因嗎?研究教理不是為了增長知識,是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就是學習佛陀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祂之所以成佛,就是有一個美好的思考模式;你想變成阿羅漢也很簡單,你就看看《阿含經》,阿羅漢遇到事情是怎麼想的,以後就變成阿羅漢。這個以天台宗來說,就是要先成就一種「大乘的種性」。

  「種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你沒有這種思考模式,怎麼可能成佛?好比你拿蘋果種子,種一輩子也種不出葡萄出來;如果你的思考模式是小乘的模式,就算做再大的功德,一輩子也是「小乘」的果報;因為你就是這種「種性」嘛!


  所以我們研究大乘經典,就是學習佛陀怎麼看待事情;五陰是通「十法界」,那麼佛陀面對五陰是怎麼思考的?我們應該先成就這種大乘種性,是這個意思。古德說:「觀相元妄,觀性元真」,相上是虛妄的,但是它背後的「道」是真實的,你要好好把這個道參透出來!

第30.首楞嚴卷2五陰性:明“想”陰即藏性.明“行”陰即藏性.明“識”陰即藏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