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4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開。十番顯見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 關於「本見」,就是指「見性」,它沒有所謂的生滅。但是「本見」它的不變性有隨緣之作用,當外境刺激它的時候,本見就產生能、所,一個「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分」。世尊寶手的開合是「所見的相分」;阿難尊者是用什麼來見呢?是用「能見的見分」來見。但是這個「能見」跟「所見」的背後,有一個根本的見性叫「本見」,它是沒有開合的。
      「所見」的手是開合的,「能見」的心也是變化的;但是能、所背後那個「見性」是不生不滅的!
  • 古德說:這一段經文是整個大乘止觀的心法。修習大乘止觀,第一個、要認清消息,就是要知道「什麼是生滅心?什麼是不生滅心?」你才能夠──棄生滅、守真常,生起微密的觀照。禪宗說:你不能夠了解你本心的生滅跟不生滅,沒有資格住茅蓬!你連什麼是生滅心、什麼是不生滅心,什麼是賊、什麼是主人,你都搞不清楚,根本沒辦法生起圓頓止觀的!
客跟塵
以下憍陳如把他自己覺悟的道理表達出來,他先解釋這個「客」,什麼叫「客」呢?


  世尊!譬如有一個要走遠路的客人,他從此方要到很遠很遠的彼方去,在中途的地方,暫時寄住在旅館。做什麼呢?或者住一夜、或者只有吃一餐飯,那麼吃完、住完之後,又再前進;又再找一個旅館,又吃一頓飯、又住一個晚上。所謂『俶裝前途』,就是整理行裝再前進,不能夠長久的安住,『不遑安住』就是無暇安住。這個客人是怎麼樣呢?是來作客的,一個旅館住完再住一個旅館、一個旅館住完再住一個旅館;但是「主人」呢?他就不需要離開,沒有所謂的來、也沒有所謂的去。

  蕅益大師說:這段譬喻,「客人」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們眾生在三界當中,每個人都是客人。好比你今生做一個人,生命長一點;死了之後來生變成一隻螞蟻,又死掉了,壽命比較短;來生變成一個天人,壽命更長…所以我們在流轉當中是什麼情況呢?一個旅館住完再住一個旅館、一個旅館住完再一個旅館。這個叫做什麼呢?就叫做「客人」。

  因緣法就是變化嘛!不斷的變化,這叫客人。但是在變化當中,我們有沒有想到:有一個不生滅的「主人」存在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回到主人的地方去呢?有這層意思。憍陳那尊者就是從「客人」旅遊當中的道理,思惟:原來暫時安住的叫「客人」,恆常存在的叫「主人」。所以不能夠安住的生滅變化叫做「客義」。他就明白客人的道理,而我們的妄想就叫做「客」。

  我們再看什麼叫「塵」。客跟塵這二個道理不太一樣。古德說這個「客」,所形容的是我們一期的生命,是比較大段的、粗顯的時間。「塵」是我們心中一剎那的念頭,是比較微細的,約一剎那,心念的剎那。前面是約一期的生命,是比較大段的;這個是比較微細的。

  什麼叫灰塵:比如說「新霽」,就是雨後天晴的時候,你看清澈的太暘緩緩的高掛在天空,然後陽光透過窗戶的隙縫,照入到房間裡面。透過陽光的照射,在虛空中就產生很多很多灰塵的相狀。這些灰塵是什麼相狀呢?是上下左右搖擺不定的,但是虛空永遠是寂然澄淨不動的。

  這比喻說:為什麼灰塵存在,沒有光明,我們根本看不到灰塵呢?這個光明就是我們心中的迴光返照。就像我們平常不念佛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有妄想。為什麼?因為已經跟妄想打成一片了,所以不知道有妄想。所以打佛七的時候,你開始念佛──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哎喲,妄想這麼多!那正常,那是你開始迴光返照。所以說一定要有陽光照到房間,我們才發現灰塵的存在,否則我們感覺不出灰塵的存在。那麼我們從灰塵的變化當中體驗到:哦,妄想是變化的,但是在變化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存在!


  意思就是把「灰塵」跟「虛空」作對比,所以他就思惟:一個寂靜的、澄淨的叫做「虛空」,這個生滅搖動的叫「灰塵」,因為搖動不止所以叫做「灰塵」。憍陳那尊者就是從客人的變化、從灰塵的搖動,把妄想停下來了,而證得阿羅漢果。

開合寶掌證成客與主義


(陳述所見)『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辨定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復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辨定動靜)『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如來印許)『佛言:如是!』

這時候,佛陀在法會大眾當中,屈合自己的五輪之掌,屈就變成一個拳頭;之後又把拳頭打開變成一個手掌;手掌開了之後又把它屈起來,變成一個拳頭,如是的重複。把手掌的開、合顯現給阿難尊者看,就問阿難尊者說:你現在「見」到什麼東西?阿難尊者回答說:我見到佛陀百寶光明的手掌,一下子開、一下子合。 

  這裡我們說明一下:佛陀的意思是「借境觀心」──希望假借這個生滅的外境,讓阿難尊者向內觀察不生不滅的心性,就好像禪宗講的「念佛是誰?」念佛是生滅法,有生、住、異、滅,念完之後這個聲音就消失掉,但是那個「能念的心性」是──本來不生、本來不滅的。所以佛陀是有意要借境來觀察這不生不滅的心。我們看阿難尊者在這一段,的確是有一點覺悟了。

  佛告阿難說:你見到我的手有開有合,到底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見性有開有合呢?」阿難尊者回答說:是佛陀的寶手有開有合,我見到佛陀的手有開有合,但是我的「見性」是沒有開合的。

  這裡有三個東西我要說明一下。倓虛老和尚說:關於「本見」,就是指「見性」,它沒有所謂的生滅。但是「本見」它的不變性有隨緣之作用,當外境刺激它的時候,本見就產生能、所,一個「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分」。世尊寶手的開合是「所見的相分」;阿難尊者是用什麼來見呢?是用「能見的見分」來見。但是這個「能見」跟「所見」的背後,有一個根本的見性叫「本見」,它是沒有開合的。

  「所見」的手是開合的,「能見」的心也是變化的;但是能、所背後那個「見性」是不生不滅的!

  這時候,佛陀再進一步追問。雖然這個回答是對的,但是佛陀以為阿難尊者只是一時的猜測,就再繼續問說:「誰動?誰靜?」什麼是動態的?什麼是靜態的?阿難尊者回答說:佛陀的手是動態的,有開有合;我能見的見分也是變化的;但是那個本見的「見性」尚且沒有寂靜之相,怎麼還有動相呢?見性是離一切相的!諸位要知道,它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擾動相,我們講寂靜相只是一個方便,其實它是離一切相的。所以佛陀說:如是!如是!

飛光動頭證成塵與空義


(光引頭動)『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
(審問動由)『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辨定動者)『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如來印許)『佛言︰如是!』

  接著,佛陀用光明來牽引阿難尊者的頭左右搖動,從這個地方去了解灰塵跟虛空的道理。

  如來從五輪掌當中,發出一道寶光,這個寶光跑到阿難尊者的右邊,阿難尊者就往右邊一看;佛陀同時又放一道光明在阿難尊者的左邊,他又往左邊看。我們人的習慣,有東西、眼睛就習慣性向外攀緣、就會去看。這時候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你的頭為什麼左右搖動呢?阿難尊者回答說:我的搖動是有原因的,因為佛陀放一道寶光,到我的左右二邊,所以我隨著您的光明左右搖動。這是凡夫的常情,有東西過去就會去看。

  佛陀就按定這樣的情況,問阿難尊者說:阿難!你看我的佛光左右搖動,你的頭也搖動,那麼是你的頭在搖動?還是「見性」在搖動呢?阿難尊者回答說:您的光明是搖動的,我能見的「見分」也搖動,但是我本見的「見性」連靜止之相都沒有,怎麼會搖動呢?本來不生,云何有滅呢?佛言︰如是!如是!


  根據古德註解上的說明,前面的「客、主」跟「塵、空」的道理,都是在說明「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但是這當中有粗跟細的差別。前面的生滅法,佛陀從「手的開合」來顯現不生滅的見性;這個空跟塵佛陀用「光明」來牽動阿難尊者頭的左右搖動,問他「你的見性動不動」?這個困難度比較高。因為我們對於自己的身心世界,通常是當局者迷,所以阿難尊者在自己的動作當中、頭搖動當中,都能夠知道見性不動,可見他的體會更深刻。畢竟前面手的動搖是佛陀的手動搖,跟阿難尊者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地方是阿難尊者自己已經產生搖動了,他都能夠知道「搖動當中有一個不搖動的」,可見得悟處更深入了。所以有這二個粗、細的差別。

總結
先作一個總結。這時候如來就普告與會大眾說:總結前面的──包括阿若憍陳那自己開悟的一個敘說,以及佛陀跟阿難尊者表演開合、搖動這二段的道理,我們可以作一個總結。就是當我們在靜坐的時候,要注意二個問題:

  首先,我們有一個會搖動的、變化的心,就是在生命當中,有一個來、去的生命──剎那、剎那生滅,有生、老、病、死。但是,不管生命怎麼變化、不管你的心是生滅變化,我們的見性是本來不生、也就本來不滅。所以才說:手有開合、頭有搖動,但是「見性」沒有所謂的舒展跟屈卷之相。

  古德說:這一段經文是整個大乘止觀的心法。修習大乘止觀,第一個、要認清消息,就是要知道「什麼是生滅心?什麼是不生滅心?」你才能夠──棄生滅、守真常,生起微密的觀照。禪宗說:你不能夠了解你本心的生滅跟不生滅,沒有資格住茅蓬!你連什麼是生滅心、什麼是不生滅心,什麼是賊、什麼是主人,你都搞不清楚,根本沒辦法生起圓頓止觀的!

(第14.首楞嚴卷1.十番顯見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不住名客住名主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