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9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卷四)。「自然」與「因緣」

  • 當你會歸心性的時候,自然中有因緣、因緣中有自然,兩個是同時存在、不二的,這就對了!如果你把因緣跟自然拆開來,那就錯了。所以佛陀所訶責的是對立性的因緣、對立性的自然。但是你把自然跟因緣合成一體──自然中同時具足因緣,因緣中又同時自然,「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這就對了。問題不在因緣跟自然,問題在於有沒有對立、有沒有心外求法。
  • 什麼叫做「因緣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緣」。當我們觀察這一念心的時候,要分成二部分︰一個是「理具」,一個是「事造」。「理具」是指我們「隨緣不變」之體,清淨的本體是理具的;但是你要開顯這個本體,必須假借「事造」;事造就有點像「因緣」,理具要有事造才能夠顯現。
  • 如果我把這個東西送給你,為什麼我有福報呢?因為歡喜施捨的心,能開顯我自性本具的福報,我是假借布施因緣來開啟我本具的功德,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最後「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我應該感謝你,成就我這個因緣;是「借事修心」
  • 因為功德是約「內心」安立,不是約外境的。他們兩個都是出自一念供養佛陀的心,這叫因緣,不在於他的動作;掛上去,是出自於一念的供養心,拿下來,也是出自一念供養心,所以功德完全一樣,這就是本經所謂的「因緣」。換言之,你要約著內心的角度來探討因緣,從「理具事造」─「修德有功,性德方顯」的角度來談因緣。
  • 「妄想非自然」?因為「真不起妄」,真實的心不起妄想,所以不是自然。又為什麼說「妄想非因緣」呢?因為「妄本無因」,因為它沒有生起的原因,所以也不能說它是因緣。

外道講「自然」,跟二乘講「因緣」,二個思考模式是對立的,問題在這個地方。「因緣」當中,不允許有「自然」;「自然」當中,也不允許有「因緣」;因為心外求法,就變成一種對立的思考。

  佛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有點「自然」的意思,「隨緣不變」也有自然的意思;「不變隨緣」這個隨緣又有「因緣」的意思。但是當你會歸心性的時候,自然中有因緣、因緣中有自然,兩個是同時存在、不二的,這就對了!如果你把因緣跟自然拆開來,那就錯了。所以佛陀所訶責的是對立性的因緣、對立性的自然。但是你把自然跟因緣合成一體──自然中同時具足因緣,因緣中又同時自然,「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這就對了。問題不在因緣跟自然,問題在於有沒有對立、有沒有心外求法。


  這是阿難尊者提出的疑問,到底是因緣法比較殊勝、還是自然法比較殊勝?請佛陀回答;佛陀當然是兩個都破斥。
...(中略)...
(經文)『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這一段,佛陀把「因緣」跟「自然」的真實義表達出來。佛陀說:因緣跟自然這二個法沒有錯,但是應該怎麼理解呢?佛陀說:比方前面說在室羅筏城當中,演若達多早上起床去照鏡子,產生一念癡狂的心而到處奔走;如果有人告訴他,你的頭還在、還在你的身體,能夠迴光返照所謂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正念真如,就能夠滅除對鏡中頭影像的執著。這時候,他不癡狂的真如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狂性若歇,歇即菩提」;這個就是因緣跟自然的道理──因緣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緣,這樣才對。

  這個觀念我們講一下,什麼叫做「因緣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緣」。當我們觀察這一念心的時候,要分成二部分︰一個是「理具」,一個是「事造」。「理具」是指我們「隨緣不變」之體,清淨的本體是理具的;但是你要開顯這個本體,必須假借「事造」;事造就有點像「因緣」,理具要有事造才能夠顯現。

  比方說,我們講「布施」這個法門,如果你的理解是︰我把這東西送給你;是我送給你,所以我有功德;這樣子就是心外求法,這種因緣就被佛陀所訶責。因為這樣的因緣,會產生對立的思考。如果我把這個東西送給你,為什麼我有福報呢?因為歡喜施捨的心,能開顯我自性本具的福報,我是假借布施因緣來開啟我本具的功德,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最後「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我應該感謝你,成就我這個因緣;是「借事修心」

  《楞嚴經》的因緣跟小乘的因緣不太一樣,諸位要知道,本經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談因緣,這叫「稱性起修」不能站在心外的角度談因緣─心外求法,佛陀就開始破斥了,那是「生滅法」

  在《宗鏡錄》有講一個公案,值得我們去思惟,說︰有一位行腳比丘走到佛塔的地方,見到佛塔非常尊重。因為有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明白道理、開啟心中的智慧;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以他對佛陀很感恩,繞塔三圈後,覺得應該供養佛陀,就把自己最尊貴的草鞋拿起來,吊在佛塔旁邊,供養佛陀,就走了。走了沒多久,又來了一位行腳比丘,他也看到佛塔、也讚歎佛陀,繞塔三圈,要走之前,唉,一看,這雙草鞋怎麼掛在佛塔的前面呢?這是很不禮貌的!就把草鞋拿下來丟掉,嗯,這樣好多了。也走了。

  《宗鏡錄》永明延壽大師說:其實這兩位比丘,功德完全一樣。這怎麼解釋因緣呢?一個把鞋子掛上去、一個把鞋子拿下,兩個人作了相反的因緣,為什麼功德會一樣呢?因為功德是約「內心」安立,不是約外境的。他們兩個都是出自一念供養佛陀的心,這叫因緣,不在於他的動作;掛上去,是出自於一念的供養心,拿下來,也是出自一念供養心,所以功德完全一樣,這就是本經所謂的「因緣」。換言之,你要約著內心的角度來探討因緣,從「理具事造」─「修德有功,性德方顯」的角度來談因緣。

  佛陀先把因緣的觀念按定,因為「狂性歇滅」的因緣,使令「真如本性」自然顯現,所以因緣跟自然是不二的。從這樣的角度來安立因緣、自然,『理窮於是』,研窮起來,就是這樣的道理。
...(中略)...


為什麼說「妄想非自然」?因為「真不起妄」,真實的心不起妄想,所以不是自然。又為什麼說「妄想非因緣」呢?因為「妄本無因」,因為它沒有生起的原因,所以也不能說它是因緣。總之,佛法對於「對立性、絕定性」的自然和因緣都是否定的;但是對於回歸一念心性,談到不二──「理具不礙事造,事造不礙理具」,這種因緣、自然,佛陀是肯定的。我們看總結,就容易理解。

第52.首楞嚴經.卷4.明真亦無得.答阿難再執因緣起疑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