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9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卷四)。三諦之理。

  • 「迷真起妄」:「色空」,就是在一念心性當中,產生一念無明妄動,所謂想要向外攀緣的一念心;之後,就產生三細(簡單的講就是能、所的對立),因此而生起七大的種種相狀來,可以說是「迷真起妄」。總歸一句︰就是一念的迷情而產生了色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乃至於七大的相狀。
  • 「執妄為真」:這地方『相傾相奪』,是講「執妄為真」;前面是「阿賴耶識」的「依他起」,「相傾相奪」變成了「徧計執」。對於這樣的相狀,進而產生個人的愛取,起了很多的愛憎取捨─有些東西是喜歡的、有些東西是排斥的。「相傾」就是非常歡喜、追求它,「相奪」表示心中的厭惡;在一念心性當中,產生兩種狀態︰首先,一念迷情的妄動,產生一個相狀;其次,對這個相狀產生了愛憎取捨。

「重明理性」再一次發明衆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道理。這一科有三段,第一、明不變隨緣用。第二、明隨緣不變體。第三、結責迷情。本經文到這個地方,開始講到這大科的重點,就是所謂的「三諦之理」。

  癸一、明不變隨緣用

  經文分成二段,第一段講到衆生的「雜染緣起」,第二段講到諸佛的「清淨緣起」,第一段經文:

(雜染緣起)『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
       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徧法界,
       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凡夫眾生的確是障礙重重──內在的煩惱經常干擾我們、業力也障礙我們、外在的果報相也有種種不如意──煩惱障、業障、報障。同樣一個心性,佛陀有種種的自在、凡夫有種種的煩惱障礙,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就講到「作用不同、緣起不同」,關鍵是︰眾生錯用了心!

  佛陀說︰『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汝」是指富樓那尊者,但是古德說,其實包括了整個九法界眾生;「以色空」的「色空」,就是在一念心性當中,產生一念無明妄動,所謂想要向外攀緣的一念心;之後,就產生三細(簡單的講就是能、所的對立),因此而生起七大的種種相狀來,可以說是「迷真起妄」。總歸一句︰就是一念的迷情而產生了色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乃至於七大的相狀。

  前面是講「迷真起妄」,這地方『相傾相奪』,是講「執妄為真」;前面是「阿賴耶識」的「依他起」,「相傾相奪」變成了「徧計執」。對於這樣的相狀,進而產生個人的愛取,起了很多的愛憎取捨─有些東西是喜歡的、有些東西是排斥的。「相傾」就是非常歡喜、追求它,「相奪」表示心中的厭惡;在一念心性當中,產生兩種狀態︰首先,一念迷情的妄動,產生一個相狀;其次,對這個相狀產生了愛憎取捨。因為內心隨順這兩種活動,因此就產生了變化。

  『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徧法界。』一念心性的清淨本體,因為我們的無明妄動,以及心中的愛憎取捨,產生了各人不同的七大相狀,周徧於各自的整個法界。

  『是故當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因為循著各人煩惱、業力的因緣,所以看到風是動的、虛空是澄清的、太陽是光明的、烏雲是黑暗的。換句話說,我們看到風動、虛空澄清、太陽光明、烏雲黑暗,都是我們自己心中產生了妄動。


  『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跟心中愛取的迷悶心,可以說是「背覺合塵」,我們沒有去迴光返照這一念清淨的覺性、沒有把覺性的功德開發出來,反而追求外在的塵境,結果產生了塵勞煩惱,產生了三界、六道障礙的世間果報。所以障礙是這樣來的,是因為向外攀緣,所以產生了障礙。但是這些障礙也是虛妄的,只要肯一念迴光返照,障礙自然就會消失掉。所以不能說障礙有、也不能說障礙沒有。古德說:「夢裡明明有六趣」,當我們作夢的時候,真的有這些人事出現,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那你說夢境是有?還是沒有?還要你自己去參透它。說它有不對,說它沒有也不對!其實都是因緣和合的一種假相。

第49.首楞嚴經.卷4.答相隨性遍以釋相違性難. 重明理性:明不變隨緣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