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6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四)。煩惱的根本,跟煩惱活動的處所。


  • 這地方講到安住歸安住,對治的處所歸對治的處所,理、事要分清楚:「理」上是安住心性,「事」上是對治六根。
  • 煩惱到底是在哪裡活動呢?佛陀直接講出來,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門頭當中。
  • 「云何應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
  • 「六塵是外賊」,色聲香味觸法,一天到晚誘惑我們、干擾我們,這叫外賊。我們的「六識是內賊」,產生很多的虛妄分別。
  • 外面是六塵、裡面是六識,所有的煩惱都在六根當中活動。你把六根控制好了,內外全部安定,所以說它是「賊」的媒介。
  • 「自劫家寶」;因為六根的作用,破壞心性當中本具的功德不能顯現。由此六根門頭,念念的虛妄分別,起「發業、潤生」兩種無明煩惱,使令我們衆生世界(這衆生世界是指正報),產生了纏縛。當我們六根開始被二種煩惱所繫縛,對於外在的器世間(這器世間是指六塵)、外在的六塵就不能超越了;從此以後,眼根不能超越色塵,耳根不能超越聲塵,乃至於意根不能超越法塵。
  • 「觀照力」要現前,不是叫你不要看、不要聽,那你不是在修《楞嚴經》,是入無想!重點在「旋」,就是前面所講的「轉」─轉外境,不要被它所轉,觀照力現前!所以,古德說:「若人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重點不是外境,也不是你內在的六識,而是中間的六根;你在六根當中,觀照力要現前!這地方「無心於外境」,就是指「無心道人」。就像交光法師講解《楞嚴經》,說了一句話很不錯,他說「捨識用根」,這句話很重要。
  • 不要用你的「想像」、用你的「知」就好,六根的知!...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像,知道就好了。就像鏡子一樣,知道!但是前景走的時候,心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這就是「捨識用根」。
  • 本經的道前基礎,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第二個、你對治煩惱的處所在哪裡?這兩個重點,你要很清楚!所謂「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應住」前面已經講很清楚了,到底這些攀緣心的煩惱,什麼地方是你下手對治的處所
  • 「捨識用根」,就是對治煩惱第一時間,還在「六根」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 在整個「發業、潤生」煩惱當中,誰作、誰受?是誰來造作這些罪業?又是誰來領納這些果報?就是六根!因為它的位置特別的殊勝!我們對治煩惱,在第一時間,就是在六根。它通內、通外;通於外面的六塵,也通於裡面的六識;所以六根就是我們對治煩惱最好的處所!

(標舉處所)『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出其過患)『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顯為結處)『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到底繩子的這個結是在哪裡呢?煩惱到底是在哪裡活動呢?佛陀直接講出來,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門頭當中。

  所以「云何應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


這個觀念一定要很清楚!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六根是賊的媒介。什麼叫「媒介」?我們解釋一下。這一段古人說:「六塵是外賊」,色聲香味觸法,一天到晚誘惑我們、干擾我們,這叫外賊。我們的「六識是內賊」,產生很多的虛妄分別。那麼「六根」剛好居在中間,是內賊跟外賊的一個「媒介」;內賊通於外賊,要是沒有六根作中間媒介的話,它們兩個就不會在一起。所以本經在講「二十五圓通」,特別重視六根門頭,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因為它剛好居在內外的中間,外面是六塵、裡面是六識,所有的煩惱都在六根當中活動。你把六根控制好了,內外全部安定,所以說它是「賊」的媒介。

  它的功能是什麼呢?「自劫家寶」;因為六根的作用,破壞心性當中本具的功德不能顯現。由此六根門頭,念念的虛妄分別,起「發業、潤生」兩種無明煩惱,使令我們衆生世界(這衆生世界是指正報),產生了纏縛。當我們六根開始被二種煩惱所繫縛,對於外在的器世間(這器世間是指六塵)、外在的六塵就不能超越了;從此以後,眼根不能超越色塵,耳根不能超越聲塵,乃至於意根不能超越法塵。

  關於這個六根,蕅益大師講了一句話,來形容六根︰「迷之者為六賊,悟之者為良民」。如果你說︰從現在開始我眼睛不看了、耳朵也不聽了,那你修行也完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該看還是要看、該聽還是要聽,但就是「觀照力」要現前,不是叫你不要看、不要聽,那你不是在修《楞嚴經》,是入無想!重點在「旋」,就是前面所講的「轉」─轉外境,不要被它所轉,觀照力現前!所以,古德說:「若人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重點不是外境,也不是你內在的六識,而是中間的六根;你在六根當中,觀照力要現前!這地方「無心於外境」,就是指「無心道人」。就像交光法師講解《楞嚴經》,說了一句話很不錯,他說「捨識用根」,這句話很重要。

  不要用你的「想像」、用你的「知」就好,六根的知!

  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像,知道就好了。就像鏡子一樣,知道!但是前景走的時候,心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這就是「捨識用根」。
...(中略)...  

  總之,本經的道前基礎,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第二個、你對治煩惱的處所在哪裡?這兩個重點,你要很清楚!所謂「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應住」前面已經講很清楚了,到底這些攀緣心的煩惱,什麼地方是你下手對治的處所,我們等下一堂課,再詳細說明。

第56.首楞嚴經.卷4. 開示圓通本根:第二義者應審詳煩惱根本。

按本經的說法,六根是對治煩惱最好的方法。從這個角度─從六根切入,是對治煩惱最好的方法。為什麼?因為六根剛好在六塵跟六識的中間,它對外--攀緣六塵,對內--牽動六識。所以我們講「六為賊媒自劫家寶」,你想直接從六識對治煩惱,很難!只要這個煩惱到了心識,到了了別功能,你就很難對治。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捨識用根」,就是對治煩惱第一時間,還在「六根」的時候,就要小心了;這跟治病的道理一樣,小病就要治了,煩惱在六根開始醞釀的時候,就是對治的處所。這是本經一個很重要的思考,不像<唯識學>,第六意識活動以後才對治的;《楞嚴經》認為這樣對治煩惱太慢了!

  佛陀的意思是說︰在整個「發業、潤生」煩惱當中,誰作、誰受?是誰來造作這些罪業?又是誰來領納這些果報?就是六根!因為它的位置特別的殊勝!我們對治煩惱,在第一時間,就是在六根。它通內、通外;通於外面的六塵,也通於裡面的六識;所以六根就是我們對治煩惱最好的處所!

  總之,兩個道前基礎︰一個是「理」、一個是「事」;理性是講到安住的問題、發心的問題;事相是講對治煩惱處所的問題。好,這是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之前,要注意的兩件事。

第57.首楞嚴:六根差別功德:明眼根相,耳根相,鼻根相,舌根相,身根相,意根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