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0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卷四)。佛陀對於修學次第的一個總結

  • 先「不迷」、然後「不取」、再「不動」,由理觀來帶動事修。
  • 先從「不隨分別」,然後才「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最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關於這一段經文,蕅益大師說是:比較略;事實上原文應該包括前面所說的『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意思是說,重點在「不隨妄轉,不隨分別」

  我再講解一下︰大乘佛法的修學,其實有兩種不同法門;比方說,「漸教法門」在修學過程當中,是先從「事修」開始,告訴你先「持戒」、然後「修定」、然後再「修慧」。先從「信仰」,為什麼要持戒呢?因為害怕當來的痛苦果報,從一種「相信」造善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能夠成就痛苦的果報,依止這樣的信仰,開始修學「戒定慧」;但是這樣的對治,只是一種壓抑作用。這是屬於漸教法門,先從「事修」下手。

  那麼「圓頓法門」的思想就不是這樣,先從「智慧」起修,就是我們所說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從這一念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真實的覺悟到離念的心體,然後產生觀照的智慧,才開始修定、修慧。也就是本經所說的,先「不迷」、然後「不取」、再「不動」,由理觀來帶動事修。


  其實這地方已經道出本經的修學綱要,是先從「不隨分別」,然後才「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最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整個下手處是先有智慧的「觀照」,然後再慢慢的透過念佛、持咒來安定你的心,最後再修四根本重戒,調伏身、口過失;它的次第是先不迷─不隨妄轉,然後再不取、再不動。這是佛陀對於修學次第的一個總結。

第53.首楞嚴經.卷4.答阿難再執因緣起疑問: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