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4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阿賴耶識。


  • 如果我們遇到事情,我們的心迴光返照,經常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迷、不取、不動,不要亂動。不亂動的時候,這個因緣是怎麼樣呢?業力是生滅的,當業力過去之後,你的因緣也就消失掉,你就能夠找到你的本性。所以我們現在向外攀緣,就是被阿賴耶識牽著走。
  • 總而言之,我們的生命有二種選擇:第一個、跟著阿賴耶識走,它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所以阿賴耶識叫「業識」,它是業力的大本營;第二個是跟阿賴耶識抗拒,就觀照「不迷、不取、不動」,這時候你的業就開始轉變了,阿賴耶識再也不能控制你了。
  • 「真就在妄當中」──就是在妄當中,然後觀照它,不迷、不取、不動,才能夠回家。如果你把這些生滅的因緣都斷掉了,那你也回不了家。

(經文)『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這時候就告訴諸善男子,祂要把過去常宣說的法門,宣說出來。這地方古德說:佛陀先「為實施權」,把唯識的權法講出來。祂說:我過去曾經講到一個觀念,說是「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那麼身為一個方便的教法,佛陀對生命的解釋,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個是「色法」,色法就是有質礙,比如說這張桌子在這個地方,你擺了桌子就不能擺椅子,它有質礙,會互相障礙,這地方包括我們身心世界的五根、六塵都叫色法。

  第二個「心法」,心法的特色是明了分別,當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感受、想法,這是一種精神狀態,這個地方是講八識的心王。

  第三個「諸緣」,「諸緣」是引生色心諸法的因緣,比如說色法是二緣生,要有親因緣、要有種子、要有增上緣,才產生色法。那心法是四緣生,它要有親因緣、有一個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才產生心法。這是指產生色心諸法的因緣。

  第四個,當色心諸法相互作用、產生作用的時候,會產生「心所法」,也就是五十一個心所、善惡的功能。

  第五個,產生功能之後,就創造了不同身心世界差別的分位-「諸所緣法」,也就是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這是在描述身心世界的差別分位,一個專有名詞。

  其實簡單來說:這五個法就是「色、心諸法」,我們的生命其實就是一個「能分別的心」、一個「所分別的境」,就是這二個色心諸法在相互作用。

  以唯識學的角度來說,整個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現」,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這個地方的「心」是誰呢?就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在<唯識學>叫做「我愛執藏」,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有一個根本,或者講一個倉庫。比如說:誒,我剛剛去拜了一部《八十八佛》,拜完之後,這個業造好了,那「業」跑哪裡去了?誰來保存它?那我死亡以後,這個「業」怎麼能夠從今生跑到來生去呢?一定要有個東西把它保存。誰保存「業」呢?就是阿賴耶識,就是我愛執藏。這是很微細很微細的一個「俱生我執」,就是<唯識學>上說「整個生死雜染的根本」,所以唯識學要破的,其實就是破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它的作用呢,它有二種情況:第一個、它能夠讓種子生起「現行」,所謂的「去後來先做主公」。阿賴耶識在我們生命投胎的時候,它第一個把種子釋放出來,把你前生所造的善惡業種子,在今生慢慢的釋放出來,種子起現行,釋放果報。第二個、你今生造了很多的業,這個現行又變成「種子」,現行又熏種子,把你今生所造的業,再把它吸收起來。所以阿賴耶識身為生命的根本:第一個、釋放業力;第二個、把你今生所造的新業力,再保存回去;如此構成一種業力的相續、也構成一個生命的相續。

  為什麼會有來生?因為有「阿賴耶識」。

  身為一個我愛執藏的阿賴耶識,就是把色心諸法不斷的釋放出來,等你造作之後,心法攀緣色法,又造了很多業,又把它收回來,讓來生繼續用。為什麼會有來生?因為不斷的──「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相互的展轉相續。這是<唯識學>的一個教理。但是到了<首楞嚴王三昧>,佛陀開顯真相:事實上我們的身心世界,阿賴耶識的背後,還有一個主人翁,就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唯識學所要做的是──破阿賴耶識,恢復本來面目。我們前面經常講「逆流照性」,逆生死流,就是破壞生死之流,觀照我們的真如本性。什麼叫做「順生死流」呢?前面說過,阿賴耶識顯現出很多的因緣,你順著這個因緣走,那就完了,你應該跟誰怎麼樣…你就順著過去的業力走下去,這就是順生死流,你的人生大概就由過去來決定了,這個人也就活在過去了。

  如果我們遇到事情,我們的心迴光返照,經常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迷、不取、不動,不要亂動。不亂動的時候,這個因緣是怎麼樣呢?業力是生滅的,當業力過去之後,你的因緣也就消失掉,你就能夠找到你的本性。所以我們現在向外攀緣,就是被阿賴耶識牽著走。

  總而言之,我們的生命有二種選擇:第一個、跟著阿賴耶識走,它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所以阿賴耶識叫「業識」,它是業力的大本營;第二個是跟阿賴耶識抗拒,就觀照「不迷、不取、不動」,這時候你的業就開始轉變了,阿賴耶識再也不能控制你了。所以你要順著阿賴耶識走,那這個五蘊身心就出現;你要能夠破壞阿賴耶識,觀照阿賴耶識本自不生、本自不滅,那你就可以把阿賴耶識破壞掉,轉成清淨法身。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我們也不能離開阿賴耶識,所以《楞嚴經》一再告訴我們一個觀念:「真」跟「妄」是不同的,一個是不生滅、一個是生滅;但是你要從妄回到真,還要依止妄、依止生滅,就路還家!

  如果你說:誒,我現在的身心世界全部都不要了,像外道說的無想定,我把整個身心世界全部停下來,進入無想,那你的真如本性也沒有了。因為「真就在妄當中」──就是在妄當中,然後觀照它,不迷、不取、不動,才能夠回家。如果你把這些生滅的因緣都斷掉了,那你也回不了家。

  倓虛老和尚有一首偈頌值得大家去深思。倓虛老和尚有一次在山中打坐,之後講一個偈頌說:「眼觀青山數十里,青山內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識,不識己者是自己。」


  他說:「眼觀青山數十里」,但是這個青山都不是外面的東西,都是我心中顯現的、都是我的本來面目。那為什麼我會變成這個樣子呢?「只因自己不相識」,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回歸本性,所以迷惑了,才把自己跟身心世界分開了。應該怎麼辦呢?「不識己者是自己」,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現在打妄想、在迷惑,迷惑的那個人是誰呢?迷惑者誰?「不識己者」,一個迷惑顛倒的心是誰?其實就是「自己」。打妄想的那個迷惑心,就是你的真心!
(第16.首楞嚴經.卷2.續十番顯見三.十番顯見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