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意識在了別的時候,是眼睛去攀緣這個外境,但是真正受用的是心中的法塵;一定要取到這個蓮華境,然後落到你的心中,你才可以攀緣到,因為你攀緣不到外在的五塵;你是把它取進來放到心中,變成一個落謝的影像,才可以攀緣
- 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主要是受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就是你的「思想」。
- 業力的影響是短暫的,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某件事情,第一剎那的感受,那真的是業力、真的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看到他、你就不喜歡,看到這件事情、你就痛苦,這確實是業力使然,但是等到第二念,你的名言分別生起時,這跟業力就沒有關係了。
- 《楞嚴經》說:我們被射到第一枝箭時,第一枝箭那是業力,你跑不掉。但是第二枝箭射進來,它跟你的思想有關係,看你是正面思考、還是負面思考。
(非因法生)『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
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這一段先做一個總標,假設說我們這個意識是由內在的法塵所生,跟意根沒有關係;那這個地方必須把「內法塵」跟「外五塵」做一個區別。
世間一切諸法,都不離開五塵-色、聲、香、味、觸五塵;那麼你仔細觀察色法,還有聲法、香法、味法,以及觸法;以上這五塵,它的相狀是非常清楚分明的;這五塵是對五根,都不是意根所收攝。也就是說,我們的第六意識看到外境時,其實是看到自己的法塵。比方說,你現在看到蓮華的燈光,第六意識在了別的時候,是眼睛去攀緣這個外境,但是真正受用的是心中的法塵;一定要取到這個蓮華境,然後落到你的心中,你才可以攀緣到,因為你攀緣不到外在的五塵;你是把它取進來放到心中,變成一個落謝的影像,才可以攀緣。所以說外五塵是「非意」所收攝,我們只能夠攀緣內心的法塵。
(經文)『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
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旣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這個地方,正式的破第六意識是法塵所生的道理。假設說我們這個第六意識,決定是依法塵所生,那你應該要仔細觀察『法法何狀』,第一個「法」是指內法塵,第二個「法」是指外在的五塵。你應該觀察內法塵跟外在的五塵,這兩個之間有什麼相互的關係。佛陀要我們仔細觀察分析──
事實上,離開外在「色、空」的色塵,因為有色空的對比才能產生色塵;有「動、靜」的相互作用,才產生音聲;有「通、塞」的作用,才產生香塵;乃至於有身體的「合、離」,才能產生觸塵。所以當這種生滅的法塵離開了這五塵,是『終無所得』。
這地方的生滅,經文是『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是說內法塵的生滅相,假設離開了前面五塵的作用,你就得不到影像;因為這個法塵,它只是外在五塵落謝的影像;所以離開了外在的五塵,根本就沒有內在的法塵。
所以說:『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當法塵生起的時候,外在的五塵就同「有」,當法塵消失的時候,外在的色空等諸法也同消「滅」。因此得到一個結論:『所因既無』,是說你能生的法塵,都要隨著外在的五塵而生滅,可見得能生的法塵根本沒有自性。『因生有識,作何形相』,是說能生的法塵尚且沒有真實獨立的體性,那依止法塵所生的第六意識,又有什麼相狀可得呢?意思是說:如果第六意識由法塵所生,身為能生的法塵,自己都作不了主、都要受外在的五塵影響,它生-你就生,它滅-你就滅;既然能生的法塵沒有自性,那所生的「識」也就沒有自性。既然沒有自性,『界云何生?』怎麼給它安立一個界限呢?所以說第六意識是「法塵」所生,不合道理。
(結妄歸真)『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
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當知道:我們遇到外境的刺激,產生一個意識的分別,其實這個意識分別,它是因緣「即假」,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體性,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所以我們的意識界,最後結論是「非因緣非自然」、「即空即假即中」,歸於中道實相。
這第六意識在整個八識當中的作用,可以說是最重要!所謂「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學過唯識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主要是受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就是你的「思想」。
但是業力的影響是短暫的,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某件事情,第一剎那的感受,那真的是業力、真的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看到他、你就不喜歡,看到這件事情、你就痛苦,這確實是業力使然,但是等到第二念,你的名言分別生起時,這跟業力就沒有關係了。
所以《楞嚴經》說:我們被射到第一枝箭時,第一枝箭那是業力,你跑不掉。但是第二枝箭射進來,它跟你的思想有關係,看你是正面思考、還是負面思考。我們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測試,比方說 500CC 的杯子裡面,裝了半杯的柳橙汁,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看到它有什麼樣的想法?你產生什麼思想?有兩種人,第一種人:「哎唷,太好了!這柳橙汁還有半杯可以用。」它看到的是柳橙汁這部分,所以他很歡喜;這種人大部分時間都活在快樂當中,因為他的思想會主導他的感受。有一種人看到半杯柳橙汁,不看柳橙汁,是看空掉的部分,「啊!糟糕!柳橙汁被喝掉一半了!」產生負面的思考。不管他福報多大,這種人煩惱的時間會比較多。
所以我們在思考事情,維持正面的思考習慣非常重要!從唯識的角度來說,外在的人、事它是無自性的;所以它到底是傷害你、還是幫助你?是你自己決定的!你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善知識,那他就扮演善知識的角色;如果你經常產生負面的思考,「這個人一天到晚障礙我」,他果然是障礙你!其實這跟業力沒有關係,那是你的思想錯誤,不是業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