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3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真心與妄心。


  • 你的真心、我們的本來面目。那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這一念心離開外在的環境,包括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種種的事業,都必需有它自己的體性 
  • 「攀緣心」的特性就是它沒有體性,外境不刺激它,它不能生起。... 其次、它生起之後,還會變化。 ...一個心態會受外在環境變化,那這個心就是沒有自體了。
  • 佛陀說:「身為真心,一定是離開了外境有它的自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離塵有體!
  • 這一段正式說明「妄想生起的因緣,是外境刺激來的」
  • 聽法跟一般不同,聽法剛開始是生滅心,當你「迴光返照」之後,你從法當中悟到一個「道」,這個就不是生滅心了。
  • 「生滅心」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五俱意識」(這是唯識的名相):五俱意識是第六意識必須夾帶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來攀緣現前的境界,比如說聽法。第二個是「獨頭意識」:這是第六意識單獨去攀緣心中過去的影像,就是「內守幽閑」。我現在不攀緣外面,而是攀緣裡面,這也是一種妄心。

      總之,只要是「必需依託外境」才能夠生起的,就是妄想

經文到此,佛陀講出了妄想跟真心,大方向來說妄想是沒有自體的,真心是有自體的,這一段主要是把這個觀念做一個總結;也就是詳細說明分別心所引生的妄想,是沒有自體的,把真心跟妄心的相貌做一個總結。首先,先把「真、妄」的差別說出來:

【真妄之別】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假設你一定要堅固的執著──現前這一念跟外境接觸,所謂『前塵虛妄相想』,這個明了的感受和想法,是你的真心、我們的本來面目。那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這一念心離開外在的環境,包括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種種的事業,都必需有它自己的體性

  「攀緣心」的特性就是它沒有體性,外境不刺激它,它不能生起。好比阿難尊者為什麼會出家?他出家的心哪裡來?就是攀緣佛陀的三十二相。假設佛陀的三十二相不現前,阿難尊者就不可能出家了,這是第一點。

  其次、它生起之後,還會變化。你說阿難尊者是因為佛陀的三十二相而出家,萬一佛陀的相貌變了,那阿難尊者不就要還俗了!當初是緣這個境而出家,當這個境產生變化,你的心也隨之變化,這很正常──隨境生滅!一個心態會受外在環境變化,那這個心就是沒有自體了。

  我們舉「水」來說明,為什麼說濕性是它的自體?是它的本來面目?這一盆水放在那個地方,怎麼罵它它還是濕性,怎麼讚美它它還是濕性,這就是它的本來面目,它的自體。我們這念心不是這樣,別人讚美你,你就高興;當讚美的因緣消失了,這高興的心情也沒有了。那是一時的刺激、產生一時生滅的想法,不能當做你的真心!如果把這個當做真心會有問題,你這個心是變化的;到時候這一念心生滅變化,你就生起斷滅見了。所以佛陀說:「身為真心,一定是離開了外境有它的自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離塵有體!

  再看妄想是怎麼樣,我們看經文:

【托塵似有】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這一段正式說明「妄想生起的因緣,是外境刺激來的」。比如你阿難尊者正在聽我說法,你這念心也是因為有音聲,才產生分別、覺觀。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聽法的心,說「聽法是誰?念佛是誰?」是這一念心。這念心嚴格來說是生滅心,因為你是攀緣法師的聲音,才有這個想法,這是對的。但是聽法跟一般不同,聽法剛開始是生滅心,當你「迴光返照」之後,你從法當中悟到一個「道」,這個就不是生滅心了。好比佛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剛開始聽到這句話,會產生一個感覺、想法,這個是生滅心沒有錯,因為是由外境刺激的;但是你靜坐之後,再去如理思惟,把文字裡面的道理體驗出來,心中有了心得,這個就不是生滅心了!諸位知道嗎,這有差別了。

  我們剛開始聽法,是來自外境的刺激,這當然是屬於生滅心,還是需要經過這個過程,是不是!聽完之後,你靜下來思惟這個道理,產生一種理解,這就不是生滅心了;依止這個道理去做事情,就不是了。所以你現在還是用生滅心在聽法。

  其次,講到外道的禪定,他用禪定把對外在的「見、聞、覺、知」,也就是對外境的分別功能,完全消滅,只是攀緣內心的幽閑寂靜,這也是一種『法塵分別影事』,也是攀緣外境!這個外境是什麼呢?是你心中的法塵、過去的影像來分別的,所以也是生滅心。

  這地方講到「生滅心」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五俱意識」(這是唯識的名相):五俱意識是第六意識必須夾帶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來攀緣現前的境界,比如說聽法。第二個是「獨頭意識」:這是第六意識單獨去攀緣心中過去的影像,就是「內守幽閑」。我現在不攀緣外面,而是攀緣裡面,這也是一種妄心。

  總之,只要是「必需依託外境」才能夠生起的,就是妄想,這是一個很清楚的判定方法。所以才說是『托塵似有』-依止六塵相似的顯現;相似就是本來沒有,只是有它相似的相狀。最後,作一個總結:

【離塵實無】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佛陀將「妄想」作一個總結說:「我不是說一定要你執著這個緣影之心,它不是心的一個作用,它也是一個作用。只是它不是你本來面目,只是一時的作用,其實它也是心,是心的生滅作用。那你在你的內心當中,你要微細的加以揣摩觀照。就是說:假設你離開了外在六塵的境界,你這一念明了的心還在,離開了六塵還有它的明了性,這個就是你的「真心」──它不隨境生滅!

  就像印光大師說的:全世界的人都不念佛、都毀謗淨土、都沒有往生了,我照樣念佛、我照樣求生淨土!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印光大師是依止真心在修行,因為他的心跟外境沒有關係,他是發自內心的真如本性,、所發動的願望在修行,這個就是真心,這種心才是成佛的根本!
(第12.首楞嚴經.卷1.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