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一科,佛陀是會四科的事相,而入於「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非因緣非自然」的道理。那麼「非因緣非自然」當中,非因緣顯如來藏有「不變的體性」,非自然顯如來藏有「隨緣的作用」。阿難尊者對於「非因緣」這個觀念產生了疑惑
- 因緣法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對立的;因緣是真如透過業力的熏習顯現出來的,因緣法是真如變現出來。
- 因緣觀跟真如是一體的,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末,依體起用──體就是「真如」,「因緣」是它的作用。
- 前面的四科是「會事入理」,諸位要知道它的方向是把四科的「相」會到「理」上,是從「事相」出發回歸到「理體」。這個七大相反,是「依理成事」,從心性而變現萬法、從心性出發而顯現萬物,
阿難尊者聽到會四科,所謂的「會事入理」以後,產生什麼疑問呢?前面一科,佛陀是會四科的事相,而入於「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非因緣非自然」的道理。那麼「非因緣非自然」當中,非因緣顯如來藏有「不變的體性」,非自然顯如來藏有「隨緣的作用」。阿難尊者對於「非因緣」這個觀念產生了疑惑;因為佛陀過去在小乘經典處處講到「諸法因緣生」,而現在到了大乘,卻說一切法的真實道理是「非因緣」;所以這地方讓阿難尊者產生了疑惑...
...(中略)...
這「因緣」跟「中道了義」我們說明一下:
小乘的教法,對人生的解釋大概只講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小乘法是把生命分兩部分:第一是「因緣」,第二是「涅槃」;因緣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涅槃是安樂的;所以佛陀在小乘教法中,對因緣法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法的無常是痛苦的。那怎麼辦呢?「生滅滅已」,必須生滅法消失了,才「寂滅為樂」;所以佛陀講因緣的時候,這個「因緣法」跟「涅槃」是對立的。
但是到了大乘法,佛陀就不是安立「因緣」跟「涅槃」,佛陀是安立「因緣」跟「真如」。這時候,佛陀說因緣法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對立的;因緣是真如透過業力的熏習顯現出來的,因緣法是真如變現出來。你看你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個因緣,你有外表的色身、內心的思想,這就是一種因緣;你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禪師就會說:你自己要去參!怎麼能告訴你、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麼面目?你以前是怎麼樣的,你自己要去參,這不能告訴你。所以大乘佛法的因緣觀跟真如是一體的,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末,依體起用──體就是「真如」,「因緣」是它的作用。這個地方大家要思考清楚。
其實《楞嚴經》不是排擠因緣,而是說因緣就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完全是因緣,所以說「非因緣、非自然」。應該說真如本性,它不完全是因緣,也不完全是自然;但是它是因緣,也是自然。從「體」上來說是「自然」,真如不是因緣所生,它是法爾如是。你說:你清淨本然是哪裡來的?法爾如是!但是作用卻是因緣。所以也可以說是:「非因緣非自然,即因緣即自然。」把這兩句話合起來,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心性」,什麼叫「真如本性」。
...(中略)...
(經文)『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蕅益大師說:如果這個觀念、這句話聽懂了,那後面其他的都懂了。前面的四科是「會事入理」,諸位要知道它的方向是把四科的「相」會到「理」上,是從「事相」出發回歸到「理體」。這個七大相反,是「依理成事」,從心性而變現萬法、從心性出發而顯現萬物,這地方大家要分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