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三、徧歷陰入處界會理(分二:辛一、總示;辛二、別明。)
前面的破妄顯真,只是約著「見分」,就在六根當中,以「見」的功能來發明「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心性;這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中道之義,是比較狹隘的一種見分而已。經文到這個地方,佛陀說:其實不止是「見分」如此,宇宙萬法都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都是「即空、即假、即中」;包括整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的因緣所生法,都是一種「即空、即假、即中」;「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圓融無礙的道理。這地方等於是「會事入理」,把宇宙的因緣法,都回歸到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辛一、總示。(先作個攏總的提示,以下有四段)看第一段:
(舉相幻化)『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這是把整個因緣所生法的內含說出來。說:阿難!你尚且未能明了這宇宙間一切萬法;姑且以五陰身心來說明好了,就是我們由於過去的業力,而創造一個人的五陰身心,這個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呢?
一、它像浮塵一樣的幻化相:浮塵就是飄浮在空中的灰塵,飄來飄去、可上可下。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好比一個人的身體,昨天好好的、今天生病了、過幾天又好了。我們的身心世界,是處在一種動態狀況,不是靜態的。整個宇宙萬法就像浮塵一樣,飄來飄去,不斷在動。
二、它是虛妄不實的,沒有真實的體性:如果生死是真實的話,那我們就不能了生脫死了!事實上它是一種虛妄的相狀,不真實。就像魔術師拿條手帕、變出一隻兔子,兔子變完以後,再把它變成一隻小狗、再變成一隻小貓,其實就是一條手帕變來變去,哪有真實的兔子、小狗可得呢?也就是說,它就是一種業力的轉換,所以叫做「諸幻化相」,沒有真實的體性。
這個動盪變化、而且虛妄不實的五陰身心,它到底是怎麼來?怎麼走的呢?就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對於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解釋得很清楚,他把「當處」跟「隨處」這兩個全發揮出來。他說:「什麼是當處?什麼是隨處?」其實兩個是同一個處所。我們說「生死從哪裡來?又從哪裡去?」就是「當處」跟「隨處」,也就是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因為一念心性受業力的熏習,過去造了五戒、十善的業,變成人的五陰身心,當業力的功能消失,它也在自性當中消失了;所以整個生死流轉不離開我們一念心性。
這「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再解釋一下。比方說,我們把生命都回歸到原點,其實生命沒有差別,你跟我都是一樣的;就是我們還它個本來面目,其實每個人的心是平等的。那為什麼會變成不平等呢?前面也講過,就是因為「仁者心動」──真如不守自性,開始動;每個人動的方向不一樣,有些人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動;有些人往殺盜婬妄的方向動;有些人往菩提心的方向動,結果就「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動以後就創造業力,由業力而出現了果報。
假設我們由於過去的業力,出現女人的身心世界-當處出生;這時候你就變現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想。當女人的業慢慢釋放完,誒你前生呢?找不到!那個東西不存在,覓之了不可得-隨處滅盡。接著你又變成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因為今生的布施、持戒,到天上去,你今生的果報又找不到了;又變成一個天人的色身、天人的身心世界。這就是所謂的「出生」跟「滅盡」。但都沒有離開現前一念心性,這就是所謂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總而言之,這段經文所要說明的,就是整個因緣所生法當中,它是當體「即假」──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什麼叫「假」呢?因為它動盪變化;第二個它虛妄不實,所以就叫「即假」。
(剖相示性)『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如此虛妄變化的相狀,的確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真的能夠讓我們得到暫時的受用,但是當我們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探本求源的時候──雖然每個人的身心不同,你現的是男人的色身、她現的是女人的色身,男人、女人又各不同;但是大家的出處其實都是一樣,最初的根源都是來自於「清淨不變的心體」。這一點很重要!就是『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都是從微妙本覺的理體,那個地方發動出來的。
也就是說:在這麼多的差別相狀當中,當我們把這些相狀,還它個本來面目,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所以你看到螞蟻,也不要輕忽牠,牠暫時現出螞蟻相,搞不好你來生比牠還差,因為牠也有佛性。每一個眾生,當我們把業力的因緣拿掉之後,觀察它的本來面目,都是「妙覺明體」。從這個觀念建立起: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叫「剖相示性」。
這是發明諸法的即空,它的不變性;前面是說明隨緣性,這是講「不變」以下做一個總合。
(徧歷諸法)『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前面「浮塵諸幻化相」,到底是指什麼呢?以下佛陀明確的指出來,就是我們身心世界的開合。首先把「心法」開出來就是『五陰』;「陰」是積聚的意思,就是色、受、想、行、識,每個法都是積聚而成的。
『六入』是指「六根」,六入跟六塵是『十二處』,這是合心開色,把色法開出來。為什麼叫「六入」呢?因為六根能夠攝入六塵,受用六塵。十二處包括「內六處」跟「外六處」;「內六處」是指六根,「外六處」是指六塵,根、塵叫十二處。
『十八界』是色心俱開,就是「六根、六塵、六識」;為什麼叫「界」呢?因為根、塵、識各有各的界限;眼根只能攀緣色塵來成就眼識,耳根只能夠攀緣聲塵來成就耳識;也就是根、塵、識,各有各的活動界限,好比眼根不能跑到聲塵去。總之,以上的身心世界,它的整個相貌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就是在整個清淨本然不變的「體性」當中,我們講不變而隨緣;什麼叫隨緣?當我們的業力成熟時,就顯出一期的身心世界來受用;當因緣別離時,這個身心世界就覓之了不可得。比如說,我這個釋淨界,你可以看到我的假名、假相、假用,有我釋淨界的色身、內在思想、感受、意識分別;但是經過幾十年後,我的身心世界呢?當業力釋放完之後,我釋淨界的身心世界就完全找不到了。這就是所謂的──因緣的和合而顯現、因緣的別離而消失,也就是所謂的「隨緣」義。
在整個隨緣當中,其實有個東西是不變的;生命是變化的,但是變化當中有個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它是以「不變應萬變」。這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呢?『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我們在三界當中來來去去,一下子到天上、一下子到人間、一下子跑到螞蟻去,生滅變化好像客人一樣;但是客人當中,主人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如來藏性」。
這個「如來藏性」,圓瑛法師說具足四種功德:第一個「常住」,就是它本無去來;你在三界來來去去,如來藏性沒有來、也沒有去。第二個「妙明」,這是什麼意思呢?它不屬於迷悟;不是迷、也不是悟;所謂的迷跟悟都是一種生滅法。第三個「不動」,它無有生滅。第四個「周圓」,表示它是周徧法界。總結:它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一種『妙真如性』。
所以說,我們看人生要看兩部分:一個是會「變」的東西,一個是「不變」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即空、即假、即中」。當然,是先找到不變的家,然後再從家裡面出來。看最後總結:
(真本無妄)『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有很多的禪宗開悟,就是靠這句話,是說:在真實的心性當中,雖然我們的色身有去來;或者說是迷、是悟,或者說是生、是死;從清淨的本性來觀察,其實都是了不可得;都只是一種虛妄相,永遠不會干擾到我們真實本性。換句話說:雖然生命不斷的變,一下子變成螞蟻、變成人、變到天人,但不管你怎麼變,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就是你那個「真實的心性」,它永遠不會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有一天可以成佛的主要理由;因為不管造什麼業,對它都沒有影響。假設我們的業,真的會染汙清淨本性,那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恢復清淨,那就完了!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這一句話,蕅益大師開示得非常好!諸位可以去讀一讀。我們舉其中一個觀念來說明一下。
蕅益大師說:「流轉三界中,誰在流轉?」你去參!你說「誒,明明是我在流轉啊!」事實上沒有一個「我」在!「我」是捏造出來的!應該這樣講: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沒有去來、沒有生死的。怎麼會有生死呢?是誰在流轉呢?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是你那一念「無明妄想」在流轉。所以為什麼說「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因為你隨順妄想就看到生死,當妄想消失了,生死就消失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嘛!
要知道我們不是把生死去掉,不是!如果你還認為「把生死去掉」,那你不是修大乘佛法。它本來就沒有,修行是恢復本來面目!不是把什麼東西拿掉,是把我們原來的東西顯現出來。所以蕅益大師說:不能夠明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就不能夠如實的修習「圓頓止觀」──就不能夠成就如來密因,乃至諸菩薩萬行。「即空即假即中」這圓三諦理非常重要!我們不必去改變外境,都是妄想變現出來的,因為你本來沒有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