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念心真實的心性,它跟外境、或者跟外在一切萬法的互動,並沒有跟萬法完全的和合,但是也沒有完全的分離,它是不即不離的
- 身為一個本覺妙明的心性,它的體性是「非因緣」的;前面講過,因為「體」是不變的,所以破除二乘迷執因緣的障礙。在作用上它也「非自然」,因為它有不變隨緣的作用,所以破除外道迷執「自然」的觀念。
- 既然我們這念心不能跟光明相結合,那跟暗相、通相、乃至於「諸群相」的道理「亦復如是」,都不能結合的。我們這一念心,在造作一切法的時候,不跟光明相和合、不跟黑暗相和合、不跟一切人事和合;這地方主要是在開顯我們「隨緣」當中有個「不變」的清淨本體,這就是「不和合」。
- 外境刺激我們,其實我們有選擇的餘地。為什麼?因為我們跟外境不和合嘛!不和合為什麼受干擾呢?因為你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因為你取著,一取著就受它影響。
*破非和合
- 自己的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然後第六意識再去攀緣這個境,這就是我們講的「心隨境轉」-自己變現一個境、然後自己被這個境所轉。那現在有一個問題是:我們這念心接觸外境的時候,真的會受外境的影響,所以不應該說我們的心跟外境完全分離,還是有"作用"嘛!
- 把「非和合」跟「非不和合」做一個總結,就是說:「外境不能改變我們,但是它可以影響我們。」這個你要慢慢去體會。它不能完全改變我們,因為沒有真正和合,但是它能夠潛移默化、慢慢的影響我們。
- 要完全符合「不變」和「隨緣」這種中道,也是很難的。所以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先求「攝用歸體」,先求不變、再求隨緣,然後以不變應萬變。
- 在破惡、懺悔業障的時候,要去觀想「非和合」
- 生善的時候、念佛的時候,就要思惟我們的心跟外境是「和合」的。
癸十、破和合非和合餘疑,顯見性離過絕非,法爾現證。
「破和合非和合的餘疑」,身為常住真心,本身不是和合的,但也不是非和合;是說我們這念心真實的心性,它跟外境、或者跟外在一切萬法的互動,並沒有跟萬法完全的和合,但是也沒有完全的分離,它是不即不離的。這種中道的思想,是阿難尊者心中最後剩餘的疑惑,佛陀必須把它破除。佛陀破除阿難尊者對於「和合」跟「不和合」的執取,來發明我們眾生的心性是離一切過非的;它沒有這種「著空、著有」兩邊的過非,而且是法爾現證。也就是說,基本上是不假一念的分別,就可以當下親證、不假外求,這是眾生本具不必向外追求,只要迴光返照當下就是。
...(中略)...
(經文)『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
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這一段是佛陀責問阿難尊者心中的迷惑;佛陀說:阿難!你雖然在前面九番的開示當中,已經了解眾生本具「本覺妙明」的佛性;身為一個本覺妙明的心性,它的體性是「非因緣」的;前面講過,因為「體」是不變的,所以破除二乘迷執因緣的障礙。在作用上它也「非自然」,因為它有不變隨緣的作用,所以破除外道迷執「自然」的觀念。也就是說,身為眾生本具的寂常心性,它是「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這個道理佛陀在前面九番開示,講得非常清楚,阿難尊者也懂了。但是阿難尊者心中還有什麼疑惑呢?佛陀說:然而你卻未能完全明白,這一念心性當它生起作用時,這念心跟外在的人事接觸──心與萬法的互動,其實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這種中道的道理,你還不能完全明白。
...(中略)...
(經文)『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
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陀說:我現在要開示這個「非和合」的道理,還是要假借前塵的因緣來問你;「前塵」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外境的相狀,包括了明、暗、通、塞等種種相狀。為什麼發明心性要假借前塵呢?因為心性是無形無相的,若不假借外在的「明、暗、塞、通」,就不能加以顯發。為什麼要發明這個道理呢?因為阿難尊者經過前面的開示,心中還是依止世間的妄想執著,認為我們這一念的心性,必須假借因緣的和合,才能夠生起;所以以為生起無上菩提心,也是必須假借外在的因緣,這就是阿難尊者最初的疑惑。
...(中略)...
既然我們這念心不能跟光明相結合,那跟暗相、通相、乃至於「諸群相」的道理「亦復如是」,都不能結合的。我們這一念心,在造作一切法的時候,不跟光明相和合、不跟黑暗相和合、不跟一切人事和合;這地方主要是在開顯我們「隨緣」當中有個「不變」的清淨本體,這就是「不和合」。
我個人對「不和合」有比較深刻的體驗:有一次到一個道場上課,中午休息的時候,剛好不遠的地方有人在整修房間,聲音很大!我一定要休息,因為下午要上課,必須養足精神;但是那個聲音又不是我能控制的,所以我的心,就一直被聲音所干擾。後來我就思惟:誒!其實我的心跟聲音沒有真正結合,如果我的心跟聲音結合,那我沒有選擇餘地,一定要受它干擾,但是我的心跟聲音沒有真正結合。換句話說,我有選擇餘地。所以這時候我對聲音的執取,開始慢慢鬆脫,不迷、不取、不動,誒!我很快就睡著了。
講實在話,如果我們這念心跟人事的接觸,都有真正結合,那無量劫生死以來我們心的負擔就很重了!如果我們這一念心跟萬法有真正結合,那麼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因為你造了殺盜婬妄的罪業,那些罪業都跟你真正結合,你怎麼懺得清淨?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說:懺悔法門除了每天拜懺以外,這「無生觀」也很重要,觀察「業性本空」,要觀察你的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即便我們造了罪業,那也是一種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創造一段虛妄的因緣,它沒有真正染汙我們清淨的本性。
古德常講一句話:人不要老是想自己業障重;你一天到晚想著業障深重,只有一個結果:「你果然業障很重」。因為你取著它,我們講「不迷、不取、不動」,你剛好相反「迷惑、取著」你就「亂動」了。
在《遺教三經》裡有一段公案,說:有個外道看到佛陀以後,用不好聽的話罵佛陀。罵完以後,佛陀說:你罵完了?他說罵完了、差不多了。佛陀說:你今天煮了很多的食物請人家吃,如果我不吃的話,你要怎麼辦?他說:你不吃,我就拿回去。祂說:你罵我,我不取著的話,你自己拿回去吧!所以你看,外境刺激我們,其實我們有選擇的餘地。為什麼?因為我們跟外境不和合嘛!不和合為什麼受干擾呢?因為你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因為你取著,一取著就受它影響。
「非和合」的觀念,對我們修學相當重要。特別是在「懺悔」的時候,你要相信你清淨的本性、你的本來面目跟罪業沒有真正的結合,這時候你懺悔的功效會比別人快很多,就是觀察這個「非和合」。
從「非和合」這段文當中,我們知道這念心有隨緣不變之體,雖然每天「百花叢裡過」,其實我們這念心永遠是「片葉不沾身」。無量劫來不管你造了多麼重大的罪業,你的心還是一樣清淨本然。何以故?因為你的心沒有跟外境真正的和合,這一點對我們成佛的信心非常重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清淨的本性發起四弘誓願,就是「不和合」帶給我們的啟示。
*破非和合
我們在學〈唯識學〉的時候,有一個觀念,說是「境由心生,心隨境轉」。外境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們今天會看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情,說穿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是你自己的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然後第六意識再去攀緣這個境,這就是我們講的「心隨境轉」-自己變現一個境、然後自己被這個境所轉。那現在有一個問題是:我們這念心接觸外境的時候,真的會受外境的影響,所以不應該說我們的心跟外境完全分離,還是有"作用"嘛!比方說當你想起歡喜的親屬、想到對你有恩的人,心裡會產生歡喜的感受;想到你的冤家、想到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心裡會產生不快樂的感受,這是事實。怎麼能夠說,這念心跟外境完全是分離呢!
...(中略)...
我們可以把「非和合」跟「非不和合」做一個總結,就是說:「外境不能改變我們,但是它可以影響我們。」這個你要慢慢去體會。它不能完全改變我們,因為沒有真正和合,但是它能夠潛移默化、慢慢的影響我們。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會犯錯,你說是外境改變我,不對!你有選擇權,它只是影響你,不能說外境改變你。我講過很多次:一個人要改變,是你自己要改變,沒有一個人能改變你。所以一個人要起顛倒,佛陀拿你都沒辦法;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還有人墮三惡道。你能夠把「影響」跟「改變」分辨清楚,就會知道:什麼叫「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個中道的思想就抓到了;你就知道應該怎麼用功、怎麼善知取捨。
...(中略)...
所謂「非不和合」給我們的啟示是說:其實我們這念心,當你憶念佛菩薩的境界時,的確會產生作用。你看我們念佛的時候是一種本尊相應法;我們能念的心生起強烈的歸依──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的心跟佛號一接觸,就能慢慢進入到無量光、無量壽的大功德海,你可以說不和合嗎?
...(中略)...
我之前也有講過一個公案,是發生在台灣的實例:在三義,有個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到台北辦事,晚上回來的時候,開車到了三義,突然間整個交流道的燈光全部暗掉,她聽到很淒慘女眾哭泣的聲音;這時候母親方向盤幾乎快抓不住,她女兒趕快念『阿彌陀佛』,大女兒念、小女兒跟著念,母親也跟著念;三個人同時憶念佛號,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啪!產生一道光明來;這時候哭泣的聲音消失,高速公路的燈光也亮起來;之後就沒事了。第二天看報紙,高速公路三義段,就在那個路段發生了車禍,死了三個人,其實這三個人應該是她們三個,但她整個生命轉變了。為什麼?就是那道光明救了她──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救了她。光明相哪裡來的呢?當然是你這念心憶念佛陀的聖號,感招來的!
如果說:我們的心跟佛號完全沒有結合,那怎麼感應道交呢?阿彌陀佛有再大的功德都救不了你。為什麼叫「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救拔你?就是祂對你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所以不能說:我們這念心跟外境接觸完全不和合,不對!因為我們會受外境的影響。所以你看你心中一天到晚想什麼?是想三寶的境、五欲的境、還是阿彌陀佛的境?你未來生命的靈動,大概就往那個方向走;因為它對你有引導的作用。你來生會遇到什麼人,跟你的想法也有關聯,看你經常憶念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你經常憶念某個人,你跟他生命就容易有交集。所以你說心跟境沒有接觸嗎?當然有接觸!所以我們的心是受到外境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夠被外境所改變。
*總結
「十番顯見」的道理全部講完了。「十番顯見」的道理,主要是說明當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要牢牢記住兩個原則:第一個、安住「不變」的體性;要離一切相,才能不受外在的境界干擾,你該作什麼、還作什麼!第二個、守住「隨緣」的作用;我們這一念心的確會受外境的影響,所以應該要親近好的因緣。因為我們這念心,會受外境的熏習,如果你經常憶念殺盜婬妄,來生就出現三惡道的果報;經常想五戒十善,來生就出現人天果報;經常想四諦、十二因緣,來生就出現二乘的涅槃;經常想如何去修六度萬行,就出現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所以我們這念心的確會隨順染淨的因緣,而出現十法界的差別因果,有隨緣義。所謂「不變隨緣」跟「隨緣不變」,只要能把這兩個觀念抓到,就知道在行菩薩道時,應該如何調整自己。
不過以蕅益大師的意思,要完全符合「不變」和「隨緣」這種中道,也是很難的。所以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先求「攝用歸體」,先求不變、再求隨緣,然後以不變應萬變。比方說「非和合」跟「非不和合」,要完全做到「非和合跟非不和合」的中道,其實是很難拿捏的。一般在應用上是這樣:當你在破惡、懺悔業障的時候,要去觀想「非和合」,也就是你的心跟一切法是不和合的。因為沒有真實的煩惱存在,煩惱是一念顛倒生起的,當你迴光返照-覓之了不可得,它沒有真正染汙你的心;所以在破惡的時候,要用「非和合」的道理來觀照。
但在生善的時候、念佛的時候,就要思惟我們的心跟外境是「和合」的。我們一定要假借環境才能夠修行,要借假修真。你說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如果你不念佛,怎麼感應道交呢?沒有因緣!諸法是因緣生,所以當你在修習善法的時候,要用「和合」的道理來調整自己。總之「不和合」跟「和合」,運用在破惡、生善不太一樣;這個道理你要能夠巧妙存乎一心,隨時把中道的道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善加運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