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叫「借境修心」?就是從外境的因緣,知道自己什麼業造得比較重!大概就很清楚了。
- 這個「即假」是很有道理的。當「根」跟「塵」碰撞、產生一個「識」,菩薩是從識當中產生反省和檢討,凡夫看到這個識是隨識而轉,那就跟著虛妄而走,就是惑業苦了!
- 不迷不取不動──哦!為什麼我聽到別人講話,好像有人在毀謗我,那一定我有這個業,才會「循業發現」。菩薩從這地方開始懺悔,他是借假修真,從「假名假相假用」觀察過去的業,哪一方面比較重?但是既然它是「即空」,就是可以改變的。
其實我們很容易去發覺,耳識不是真實的。你看同一個聲音,好比十幾個人在聊天,有人講一句話出來──如果這個人經常讚歎別人,那他耳識、耳根跟聲音碰撞,產生的耳識是很舒服的;如果這個人經常毀謗別人,耳根跟聲音碰撞的時候,產生的耳識是很刺耳的,總覺得別人在挑你毛病;這個你自己很容易感覺出來。什麼叫「借境修心」?就是從外境的因緣,知道自己什麼業造得比較重!大概就很清楚了。
這個「即假」是很有道理的。當「根」跟「塵」碰撞、產生一個「識」,菩薩是從識當中產生反省和檢討,凡夫看到這個識是隨識而轉,那就跟著虛妄而走,就是惑業苦了!菩薩觀察「即空即假即中」,它是不迷不取不動──哦!為什麼我聽到別人講話,好像有人在毀謗我,那一定我有這個業,才會「循業發現」。菩薩從這地方開始懺悔,他是借假修真,從「假名假相假用」觀察過去的業,哪一方面比較重?但是既然它是「即空」,就是可以改變的。
這段文意思是說:當我們耳根去接觸聲塵,創造一個現前的耳識;這個耳識,我們應該怎樣去觀察才最正確?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當體即空、當體即假、當體即中。你這樣觀察,就是安住在「首楞嚴王三昧」,正確的走上成佛之道,不偏空、不著有,一方面能夠無住、又能夠生心,做你該做的事──借假修真。總之,這地方的每一段經文都是在「修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