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體圓融)『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 (相用個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 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性」
- 「心」,地大之所以顯現,跟眾生內心的迷悟有關係、跟你的智慧淺深有關係。第二個跟你的「量」,由於智慧的迷悟不同,所以產生一種染淨的思想。第三個,由思想而帶動了身口的造業,最後就把地大顯現出來。
- 前面講到四科的時候,佛陀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從什麼地方來?佛陀對前面的來處是否定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
- 到了「七大」這一科,佛陀就很明確的講出,一切的外境,是你的心顯出來的!
這個地方正式破除因緣和合的道理,是說「虛空不能和合成色塵,色塵也不能分析構成虛空」,其實這都是方便說,對於諸法的生起,都沒有講到它的真實根源。照這樣子講,「塵」這個地大的堅性,不是虛空組合而成,那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看經文:
壬二、顯理性。
(性體圓融)『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相用個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佛陀說:阿難!你到現在還不知道,其實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性」。在如來藏性當中,有兩種情況:一、所謂的「性色真空」,「地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這是講「色即是空」。其次,「性空真色」,雖然它本性是空,但它卻具足了十法界地大的潛在功能,這是講「因緣即假」。
我們這念心,本來就具足地大,「具足」的意思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說它無形無相;「即假」是說它具足了十法界的潛能。而這種即空、即假的道理,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什麼叫做「本然」呢?就是本來如此,不是經過造作而有的。它本來就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法爾如是。」這是從本質來說。從量來說,這個地大的「性具」是周徧整個十法界的,沒有一個地方不徧滿,都是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簡單說,整個地大是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的。這地方是顯它的體性-「性具」。
既然是本來具足,是怎麼顯現出來的呢?以下顯它的「相用」──『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對於這段經文,蕅益大師分成三段:第一個講「心」,第二個講「量」,第三個講「業」。看第一段的「心」,地大之所以顯現,跟眾生內心的迷悟有關係、跟你的智慧淺深有關係。第二個跟你的「量」,由於智慧的迷悟不同,所以產生一種染淨的思想。第三個,由思想而帶動了身口的造業,最後就把地大顯現出來。
所以最初的出發點,就是那一念心的迷惑,然後產生邪惡的思想、產生罪業,由於業力熏習真如,最後就「循業發現」。最後做個總結:
壬三、斥迷惑。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凡夫眾生、小乘行者,這些無知之人,認為是一種因緣和自然性;因緣不是說它錯,因為你說因緣生、因緣滅,但它從什麼地方來?並沒有找到諸法的根源。當然外道的自然更糟糕,失去「真如受熏、循業發現」隨緣的妙用;「說是因緣,失其不變之體;說是自然,失其隨緣之用。」這都是我們虛妄分別心的計度而產生的,只有言說上的作用,沒有真實義理的存在。
前面講到四科的時候,佛陀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從什麼地方來?佛陀對前面的來處是否定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這樣來、也不是那樣來;但是從哪裡來,佛陀絕口不提!大家有沒有發覺到:前面在講「四科」的時候,諸法從哪裡來?佛陀並沒有談,只是否定;反正不是從這個地方來,也不是從那個地方來。
到了「七大」這一科,佛陀就很明確的講出,一切的外境,是你的心顯出來的!你先有一個思想,然後開始造業,然後到一定的力量,你自己的心把外境顯現出來,讓你自己來受用,就構成一種自作自受──「無不從此法界流」;等到這個因緣結束了「無不還歸此法界」又回到你的真如本性;就形成生命的相續不斷。
就像一個大海,大海創造一個水泡,這個水泡從哪裡來?當然從大海而來;等到水泡結束了,又創造另外一個水泡;構成所謂的因緣跟真如的互動。也就是說:我們從真如當中變現一期的生命,這個生命最後又回到真如,這就是所謂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的道理。那麼這個地方,佛陀把「本性」的功能開顯出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