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7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四)。第59.首楞嚴.卷4.明返妄歸真六根互用:妄體本眞,以修顯性。


  • 前一科是講「迷真起妄六用偏局」,這一科「返妄歸真」是從衆生的妄想當中,回歸到真實的心性;這樣六根的功能,就能夠互相的通用;所以「返妄歸真」是講因地的修學「六根互用」是果地的功德
  • 當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之後,開始對治,就要經常的觀照六根。怎麼對治呢?這地方講『汝但不循動靜』;蕅益大師說,整個《楞嚴經》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這兩個字也就是「不隨順」!當然這地方是依止「止觀」力量的現前,而產生不隨順……比方說,耳根不隨順於「動、靜」二相而轉,身根不隨順於「合、離」二相而轉;乃至於眼根,不隨順於「明暗」二相而轉。就是六根去接觸六塵時,生起一種「返妄歸真、正念真如」的觀照,這時候不再隨順外在的、諸有為的生滅變化之相而轉;使令六根慢慢的脫離六塵的繫縛
  •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之前有講過,我們不可能同時注意六根;可能只注意「耳根」、或者注意「意根」;剛開始先守住「一門」深入,把一個門看好,不要讓賊活動;然後把這一根當中五重的障礙─「五陰」的障礙,把它「脫黏內伏」。「脫黏」就是脫除外塵之黏,「內伏」是內伏心中妄想;因為六根當中每一根都有五陰,五陰是五重,最外一層最粗的就是「色陰」;「脫黏」是先脫除外在色陰,包括前面的「動靜、合離、明暗」等諸有為相。我們的六根,絕對不要被這六種塵相給黏住了
  • 怎麼把這個「黏」解開呢?就前面說的「不隨妄轉!」先脫除外相之黏,然後再慢慢破除心中的「受、想、行、識」四種妄想,最後『伏歸元真,發本明曜』;使令內心能夠回歸到離諸對待的一真法界,本具的光明就能夠全部顯現。
  • 本經修學的基本思想是「掌握先機」;一般我們在修「四念處」,六根跟六塵接觸了以後,已經打成一片、糾纏不清了,煩惱開始活動了,才開始對治─「多貪衆生不淨觀,多瞋衆生慈悲觀」。一般人很少能夠掌握六根跟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就開始起觀;很少這樣子,觀照力沒有那麼快!所以《楞嚴經》的關鍵,就是你要覺悟得快!
  • 為什麼說《楞嚴經》在臨命終的時候,斷煩惱、遠離障礙特別快!因為它在六根開始活動的時候,就注意了。這地方的「不循」,就是要你訓練自己警覺性要高;最後就能夠從一根之返源,而成就整個六根的解脫,叫做「圓」。
  • 六根互用
  • 蕅益大師說:關鍵字眼在這個「化」字─『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就好比說,本來是一塊冰塊,障礙重重,現在把冰塊融化成水,本質並沒有改變,還是屬於濕性。你說我眼睛看東西,那佛陀的眼睛幹什麼呢?也是看東西,只是佛眼具足了無量的波羅蜜;我們眼睛看東西,卻引生很多的障礙。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迴光返照。所以說六根既從冰塊轉成柔軟的水,作用雖不同,本質並沒有改變,只是一種轉變─是跟無上知覺相應的六根,而不是跟煩惱相應的六根
  • 這地方的重點在「根塵旣銷」;《楞嚴經》主要就是對治「根、塵」,當然也對治「六識」;但是只要六根不動,六識就不能動。是先脫離六塵,然後再處理六根裡的「受想行識」這四個心法;是慢慢的、一層一層的往內。總而言之,修習「首楞嚴王三昧」,從今以後,就要多注意,不能用眼光來看,要用「心光」來看,它是向內去看、用智慧來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