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3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卷四)。別明迷悟

(迷真起妄)『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能所對立)『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
(眾生相續)『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業果相續)『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 《楞嚴經》一再的告訴我們,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世界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從什麼地方來?從前生的妄想來的。所以說修行一定要對治煩惱
  • 為什麼世界上有「地水火風」呢?說穿了還是我們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由於我們一念心的搖動相,產生了「風大」;搖動了之後產生堅固的執著,這種堅固的執著就是「地大」;那麼風、金兩個互相摩擦產生「火大」;火去燃燒金,就產生「水大」出來;所以「地水火風」還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 大乘佛法是說「好,你要動,那我來疏導你。」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動──去憶佛念佛、布施持戒…所以大乘佛法對於「妄動」是引導「轉識成智」
  • 「理可頓悟,事要漸修。」對於妄念,它是一個很強大的勢力,我們只能夠引導它,不能叫它不動念,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引導它往好的地方動──往念佛的方向動、往善良的地方動
  • 真正的大乘佛法不叫「斷」煩惱,是叫「轉」煩惱。為什麼叫轉煩惱呢?因為「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煩惱本性是迷真起妄,它是真實的,只是迷惑而變成了煩惱。所以我們大乘佛法不像小乘講「斷」煩惱,我們是用「轉」的──把這個念頭轉到「自利、利他」的理想去、轉到往生淨土的方向去;是一種疏導的方式,而不是斷滅的方式。


庚二、別明迷悟(分二:辛一、明眾生迷真成妄。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前一科是一個總說、一個簡單的說明。這一科就詳細說明:眾生是怎樣產生「迷」、佛陀是怎樣「悟」到的,由此而產生差別的作用;把迷悟的差別相詳細的說出來。分成二段:一明眾生迷真成妄,二明諸佛悟妄惟真;把眾生之迷、諸佛之悟,整個因緣把它宣說出來。

辛一、明眾生迷真成妄(分三:壬一、明所起妄因。壬二、明所感妄果。
                壬三、結果歸因。)

  說明九法界的眾生為什麼會「迷真起妄」呢?這種虛妄相──這個身心世界、山河大地是怎麼產生的?先作一個說明。分成三段:第一、明所起妄因,第二、明所感妄果,第三、結果歸因。先講「虛妄之因」,再講所感的「虛妄之果」,最後把「因果」作一個會歸。先看第一段說明九法界主要的因果關係、最初的原因在哪裡?

  壬一、明所起妄因。

(迷真起妄)『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能所對立)『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
(眾生相續)『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業果相續)『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這一段經文說明既然是清淨本然,怎麼就產生身心世界?把它的整個過程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這地方是「由細而粗」的順序來看。『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身為一個「性覺」,這眾生本具的覺性,本來就具足光明;但是我們凡夫沒事找事,就產生一個『必明』,就是在覺性當中,又強加一個要去明了的智慧出來,這是一種顛倒的智慧。其實這個智慧,佛陀說就是一種攀緣心!我們總覺得安住在清淨心是不快樂的,應該要去向外攀緣,才能夠成就快樂。因為有錯誤的認識,所以產生了「必明」,強加了我們無明的力量。也就是在這個覺性當中,因為「真如不守自性」的一念妄動,使令這個覺性變成一種虛妄的明覺。總而言之,這個「覺」強加一個「明」在上面,就變成「不覺」了。而這一念「不覺」其實是很微細的,古德說是在九相之初-在三細六粗之前,這是很早很早的一個顛倒妄動。

  再往下看,能、所的對立:『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這是在三細當中的第一個細相出現了。事實上,眾生本具的覺性,本來不是所明的境界,但是由於一念妄動以後,強加一個「明了」的功能,在這個覺性上產生一個「所」,這個「所」就是三細的第一細叫「無明業相」。也就是轉「本覺的理性」,而成為「無明的業相」,這時候已經把「真如本性」轉成「阿賴耶識」。而這「阿賴耶識」就是個體生命的開始。

  生命為什麼會有所差別?為什麼你長得跟我不一樣、我長得跟你不一樣?就是因為有「阿賴耶識」。所以我們從平等的法界當中,創造一個有情生命的開始,就是「阿賴耶識」。而這「阿賴耶識」是怎麼來的呢?『覺非所明,因明立所』,當我們無明妄動之後,就把整個覺性轉成了無明業相。

  『所既妄立』當所明了的無明業相產生之後,「生汝妄能」就產生一個能明了的「能」,這個「能」就是「能見相」──是三細的第二個。既然產生一個所明了的一個不覺的體性,就會產生明了的功能;也就是轉本有的智光而變成「能見相」。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這地方是講到三細的第三相「境界相」整個世界因此就產生了。真如本性當中,本來是沒有所謂的「同」、也沒有所謂的「異」;但是因為我們有「能、所」的對立,彼此相互作用,就產生一個異相出來。這個異相就是我們所說的依報世界、山河大地,這當然是有差異的,好比你看桌子跟椅子不同,椅子跟石頭也不同。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這第一個「異」當動詞,「不同」的意思;第四個字「異」當名詞,就是不同於這些差異相,又產生一個同相。既然有異相就有同相,這個「同相」就是指「虛空」。你看這個世界要以什麼而住呢?當然以虛空為住。所以到這個地方,因為前面「能、所」的相互作用,因此而產生了虛空、產生了世界,整個有情眾生的「依報環境」也就產生了。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這一段是講到「正報身心」的產生「虛空的同相」跟「世界的異相」,會產生一種相互的作用;就在相互的發明當中,創造一個「無同、無異」的眾生相出來。

  為什麼說眾生是「無同、無異」呢?因為眾生是「相妄性真」──相狀各個不同,但是佛性卻都相同,所以不能說它是「同」,也不能說它是「異」;「無同無異」,也就是說明眾生相的生起。好比我們常說: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其實生命的開始是先有「依報環境」、有山河大地;然後再有有情眾生。這段是這個意思。就是先有世界然後才有眾生,之後眾生跟世界開始相互作用,才有所謂的因果問題。

  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前面「世界」以及「眾生」的產生,都還是第八識,到了這一段「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就產生了第七意識的作用。所謂的「擾亂」怎麼說呢?就是當眾生看到了依報環境,想要去受用、追求依報環境,還想把它佔為己有,這時候就產生一個「勞」。「勞」的意思就是一種「思慮」,也就是我們說的一種「恆審思量」,這就是第七意識的產生。開始去思量: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所以這地方的「勞」主要是指「第七意識」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這個是「第六意識」產生了。前面是偏重在「法執」,這時候「我執」也產生了。「勞久」-思慮久了以後、產生一個「塵」;這個「塵」是指第六意識的一種執取相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樹、樹上有很多的蘋果,就對這些相狀產生執取,有執取就會衍生很多的愛取煩惱。

  『勞久發塵』這個「塵」是一種「俱生」的我執煩惱,是微細的;『自相渾濁』是一種「分別起」的煩惱,是比較粗的。『自相渾濁』是什麼意思呢?「渾濁」就是指五陰身心。所謂「執取相」有兩種:一種是任運生起的;一種是必須假借名言,要去思考才會生起的。而「自相渾濁」是一種分別的煩惱,它不是俱生的;是我們對於五陰身心種種的分別,而捏造一個自我的相狀出來,這就是「分別我執」。

  『勞久發塵』這個「塵」是指「俱生我執」,是比較微細的。第六意識產生以後,就生起了愛取的執著,然後產生種種的塵勞煩惱。這個「塵勞」就是煩惱,因為它是染污的-叫「灰塵」,躁動的-叫「勞」。有煩惱當然就會產生業力、果報,因果的循環現象。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講,「你從什麼地方來?」答案有兩個:一個是「迷真起妄」──真如本性一念的無明妄動、迷情妄動,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眾生。之後,這相狀又怎麼產生相續呢?就是「執妄為真」──在「妄」當中,又產生第六識的愛取、第七意識的執著,產生很多的業力,使令眾生世界能夠相續下去。所以「迷真起妄」是產生生命的第一個相狀,「執妄為真」是使令這個相狀輾轉的相續下去。當然這地方的觀念是說,我們的整個身心世界,其實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我來講個小故事:關於老和尚心中的妄想,讓大家更了解這個道理。清朝有一位居士叫王鼎實居士,這位居士從小就很聰明,悟性很高,看什麼書一看就懂,而且福報也很大,生活上的受用都非常好。十六歲的時候去參加一個考試,就住在親戚家裡。

  考完試之後,他覺得身體很不舒服、就不吃飯,病情也就越來越嚴重。這時候他就跟親戚說:你拿筆跟紙來,我要寫遺書,寫給我的父親。他就寫說:「父親啊!我的生命即將結束,你不要傷心。其實我跟你的因緣,只有十六年的因緣。因為我前生是鏡山寺的老和尚,出家以後,精進修學數十年,幾乎就要成就道業了。後來因為在外面經行的時候,看到兩件事情,不經意的產生心動。

  第一個、「少年登科者」:年輕人考上狀元、功名成就,敲鑼打鼓,到寺廟來還願;我看了之後,仁者心動-產生羨慕的心,這個妄想沒有對治掉。

  第二個、我看到「大富人家」坐著美好的車子、很多眷屬來山上祈福,那種大富大貴的豪門景象,我也心動了。

  就是因為有這兩個妄想、心動,所以才來做你的兒子,以酬償我累世的業債。但這一生是掌握功名權力,死了以後,還要投胎償還下一個妄想,去做一個大富人家。

  所以我們常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不要講那麼遙遠,說從真如本性來;其實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就是從前生的「妄想」而來的。所以你現在的妄想當中,那個最強大勢力的,也就是你的來生!《楞嚴經》一再的告訴我們,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世界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從什麼地方來?從前生的妄想來的。所以說修行一定要對治煩惱,你看老和尚雖然戒定慧的善根很強,但是兩個妄想沒有對治,來生就要再來償業債。

  由此可知「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因為一念的妄動產生世界、產生眾生,眾生與世界相互的作用,產生了因果,然後產生了整個生命的循環。這就是所謂的「迷真起妄」。這是講到「妄因」,以下再看「所感之妄果」。

壬二、明所感妄果(分二:癸一、牒上略明二相。癸二、廣顯三種相續。)

  這一科有二段:第一、牒上略明二相,第二、廣顯三種相續;首先牒示前面的經文,而略明眾生與世界的兩種相狀。

  癸一、牒上略明二相

(經文)『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這一段是把前面「妄動」以後,所產生的結果做一個說明。這個「起」是指一念無明妄動、心中那種動盪的相貌,叫做「起」。因為有動盪,所以產生世界的差別相,但是我們也不是整天都在動,有時候也會保持寂靜,寂靜的部分就變成了廣大的虛空。換句話說,靜態的部分變成了「虛空」,動態的部分變成了「世界」虛空是一種同相,世界是一種異相。到這地方說明了有情眾生、依報世界的產生。

  『彼無同異』,所謂「無同異」也就是「無同、無異」;前面說過世界跟虛空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一種眾生相-五陰身心;而世界乃至於眾生都是屬於有為諸法。眾生是生老病死,世界是生滅遷流,都是有為之相

  癸二、廣顯三種相續(分三::子一、明世界相續。子二、明衆生相續。
               子三、明業果相續。)

  當然眾生、世界這兩種相,因為有愛取,就會去造業;你要這個蘋果,他也要這個蘋果,這就有問題了,很多煩惱出來了;煩惱就會產生業力,業力就使令整個生命相續下去。這一科就是廣泛的顯示「世界、眾生、業果」三種有為相的相續。先說明世界生起的過程有四大,我們先看「風大」。

  子一、明世界相續。

〖生成四大〗
(風大)『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覺明空昧』,這個「覺」是指眾生本具的覺性,『明』是心中的光明;我們知道是覺中產生了明,所以「覺明」才是正確的,「明覺」是不對的。覺性中本具的光明本來是對的,但是一念妄動以後就變成「空昧」,就把這個覺性當中的真空,轉成一種晦昧的頑空;然後『相待成搖』,這個「明」跟「晦昧的頑空」,兩個相互的作用,產生一種搖動之相;而這個搖動之相,正是「風大」形成的原因。

  所以在整個「地、水、火、風」當中,先有「風大」執持整個世界;你看我們的地球是怎麼回事?外面有一個大氣層把它攝持住,這就是「風大」;由於一念的搖動而產生了風大。

〖生成四大〗
(地大)『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因空生搖』是承接前面的經文,把『覺明空昧,相待成搖』作一個總結。因為這個頑空跟我們心中的無明作用,而產生搖動,這就是「風大」。搖動以後,無明的「明」跟所明的「頑空」,無明一定要去發明頑空,發明久了就產生一種堅固的妄明『堅明立礙』;就是這個「明」一定要去觀察這個頑空,觀察久了以後,無明就變得更加的堅固,而這種堅固相正是「地大」產生的原因。

  所以說:『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這個「金寶」就是地大的代表,也就是金剛石,它是整個地大的精華。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金剛石」,怎麼有這種地大的石頭出來呢?『明覺立堅』,由於一念的無明,心中這個「明」需要去觀察頑空,而產生一種妄覺,才有所謂的金剛石;就以這個堅固的金輪來保持國土。所以說「地大」是從「風大」而來;是先有搖動,搖動久了以後,產生一種堅固的對立,這堅固相正是「地大」。再看下一個「火大」。

〖生成四大〗
(火大)『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堅覺寶成』等於是承接前面的地大『搖明風出』,由於一念的無明妄動而產生了風;『風金相摩』風大的搖動跟地大的堅固──風去吹這個金,兩個互相摩擦,就產生一種熱性的「火光」。為什麼說這個火光是變化性的呢?因為火能夠生萬物、也能夠毀滅萬物。就像泥土要是沒有春天的溫度,沒有辦法生長萬物;你看「春天百華開」,為什麼?因為春天帶來了泥土的溫度,所以「火」能夠生長萬物。但是「大火」燃燒的時候,也可以把萬物毀滅掉,所以它是變化的。換言之,整個「火大」是「風大」和「地大」互相摩擦而有的。

〖生成四大〗
(水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這個「寶」是指前面「地大」金剛寶;金剛寶的表面充滿了光明,因此而產生很多的光滑潤相;這樣的潤相跟火光相接觸──因為「火」本身是上蒸的,金剛寶遇到火光的燃燒就產生了「水」;也就是「火」去燒這個「金」產生「水」,就有濕潤的水輪來含攝世界。

  這地方是講到「四大」,就是說為什麼世界上有「地水火風」呢?說穿了還是我們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由於我們一念心的搖動相,產生了「風大」;搖動了之後產生堅固的執著,這種堅固的執著就是「地大」;那麼風、金兩個互相摩擦產生「火大」;火去燃燒金,就產生「水大」出來;所以「地水火風」還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講到這裡,我來說說一個關於小鳥的故事。在喜馬拉雅山上,有一個老修行人很有智慧,每個人向他請示問題,他都能夠給他一個非常圓滿的答案。有一個年輕人非常不服氣,就出了一個難題;他故意手中握一隻小鳥,就請問老和尚說:「請問老和尚,我手中這隻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因為你說牠是活的,我用食指一掐、牠就死掉;你說牠是死的,我手一打開,這個鳥就展翅飛翔;所以你怎麼答都不對嘛!

  老和尚就說:這隻鳥啊!牠的生死,就在你一念之間!你要牠活、牠就活;你要牠死,牠就死。意思是說,一切法的生、滅,其實就在我們一念之間。也就是整個地水火風、身心世界,就是我們一念心創造出來的。

  不過,雖然說「一念妄動」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從現實的角度,要讓你的心不動,你也做不到!所以你看小乘人是「你要動,我就把你截斷!」其實這也不是很好的方法。大乘佛法是說「好,你要動,那我來疏導你。」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動──去憶佛念佛、布施持戒…所以大乘佛法對於「妄動」是引導「轉識成智」。我們沒辦法讓無始的妄動停下來;無量劫來,我們已經動了這麼久了,我們的修行卻只有短短幾十年,你說壓得住嗎?古人說:「理可頓悟,事要漸修。」對於妄念,它是一個很強大的勢力,我們只能夠引導它,不能叫它不動念,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引導它往好的地方動──往念佛的方向動、往善良的地方動;這樣我們未來的生命,才會不斷的增上,是這個意思。


  大家要知道:其實真正的大乘佛法不叫「斷」煩惱,是叫「轉」煩惱。為什麼叫轉煩惱呢?因為「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煩惱本性是迷真起妄,它是真實的,只是迷惑而變成了煩惱。所以我們大乘佛法不像小乘講「斷」煩惱,我們是用「轉」的──把這個念頭轉到「自利、利他」的理想去、轉到往生淨土的方向去;是一種疏導的方式,而不是斷滅的方式。

第46.首楞嚴.卷4.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廣顯三種顛倒相續:明世界相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