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9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卷四)。「達妄本空」

  • 「方法」─「觀照力」是很重要的 
  • 我們沒有作正確的觀照,沒有迴光返照這一念心──「三諦理」, 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沒有生起這種微密觀照。
  • 法王說:其實傳法很簡單,就是你在持觀世音菩薩本尊咒之前,要相信你這一念心本來就具足觀世音菩薩所有的功德。要從這一念心出發、去持咒,「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整個修行都是在講這個觀念,安住在這一念心性來持咒,假借這個咒語,來開顯我們的自性功德──「托彼依正,顯我自性﹔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無不從此法界流」這個法界就是一念心性,從我們這一念心性發動咒語﹔咒語又開顯我們的心性,「無不還歸此法界」。用這個思想來持咒,可以把咒語的功德開顯到最大的力量;就像彈琴一樣,方法對了,美妙的音聲自然就顯現出來。
  • 大乘佛法不離開「理觀」跟「事修」,理觀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事修就像一個人的腳
  • 主要是問:凡夫為什麼會產生迷惑?問迷惑的原因在哪裡
  • 凡夫的迷是從哪裡來?是什麼因緣而產生迷惑的,要把根源找出來,否則就不能斷煩惱了。
  • 一、明妄本無因,二、明真亦無得這兩段太重要了,是整個「止觀」的主要會歸處。第一段說明眾生的無明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我們一再強調,一個東西的生起,如果是有原因的──你從什麼地方來?哦它有一個生起的處所,表示它有實體;有實體的東西你就斷不了,頂多只是調伏下來,讓傷害程度降到最低而已。但事實上妄想是沒有實體的;換句話說,不管煩惱多重,一定可以把它消滅。為什麼?因為它沒有實體,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本無因,因迷故有」。這地方就講到《楞嚴經》迴光返照的第一個觀念「達妄本空」
  • 所以追根究柢,就是最初的一念迷情、一念的向外攀緣,沒有其他任何原因了。
  • 而妄想既然稱為虛妄的妄想,怎麼會有原因呢?假設妄想有生起的原因,就表示有實體,有實體的東西,又怎麼能夠稱為「妄」呢?
  • 我們久在輪轉,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都是被妄想所誤導!如果妄想有實體,那就糟糕了,凡夫永遠是凡夫,阿羅漢就做阿羅漢,菩薩就永遠做菩薩,沒有成佛的機會;因為你改變不了它!這地方說「達妄本空」,妄想沒有實體,只是一念的迷情,只要生起微密的觀照、把它照破,就覺醒過來了。下一段佛陀就開示說,為什麼妄想沒有實體。
  • 妄想的作用,也是很可怕的;凡夫因為有這個妄想,然後妄上加妄,輾轉作用,產生了三細六粗,才有所謂的三界六道輪迴果報。為什麼會有三界?為什麼會有地獄?就是我們的妄想創造出來的。之後產生什麼問題呢?一種輾轉相依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從迷積迷』,因為我們過去打某種妄想、今生出現這樣的果報,然後我們對果報又產生同樣的妄想、又產生來生的果報,這就是「從迷積迷」;本來是過去的迷、產生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果報、產生現在的迷、又產生未來的果報,因此形成一種輪迴的、相續的力量
  • 以下講出「妄想」的根源,雖然它的力量大,根源是從什麼地方來?...『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無量無邊的妄想,其實就是一念向外攀緣的迷情而已。
  • 妄想『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它連最初生起的因都沒有,又如何去消滅它呢?
而我們凡夫提起心念,是『塵勞先起』,給自己創造很多的煩惱跟障礙。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不發勤求無上菩提之心─沒有真實的了解大乘的圓三諦理,生起迴光返照;只是愛念人天果報、或是小乘的偏空涅槃,『得少為足』,所以不能發起真實的妙用。其實我們的心性就像琴瑟等一樣,本來是可以發出很好的音聲來,但因為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就不能發揮整個效用。

  這地方講到「方法」─「觀照力」是很重要的。我們要想一個問題,我們每天持〈大悲咒〉,而〈大悲咒〉總持「觀世音菩薩」的所有功德,那是不得了的。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持〈大悲咒〉,能夠成就種種的海印三昧、無量無邊的波羅蜜,而我們持〈大悲咒〉,效果好像很有限?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跟觀世音菩薩的心,一樣圓滿無缺,也同樣唸大悲咒,問題出在哪裡呢?按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我們沒有作正確的觀照,沒有迴光返照這一念心──「三諦理」,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沒有生起這種微密觀照。

  幾年前,有一位西藏法王來台灣傳「觀音法門」,當然他主要是持〈大悲咒〉,觀音的本尊咒。他在傳法之後,很多記者問他,你是傳什麼法?法王說:其實傳法很簡單,就是你在持觀世音菩薩本尊咒之前,要相信你這一念心本來就具足觀世音菩薩所有的功德。要從這一念心出發、去持咒,「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整個修行都是在講這個觀念,安住在這一念心性來持咒,假借這個咒語,來開顯我們的自性功德──「托彼依正,顯我自性﹔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無不從此法界流」這個法界就是一念心性,從我們這一念心性發動咒語﹔咒語又開顯我們的心性,「無不還歸此法界」。用這個思想來持咒,可以把咒語的功德開顯到最大的力量;就像彈琴一樣,方法對了,美妙的音聲自然就顯現出來。

  佛陀已經把前面的「三諦理」快講完了,佛陀一再強調「觀照力」很重要,所以蕅益大師說,整個大乘佛法不離開「理觀」跟「事修」,理觀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事修就像一個人的腳;如果沒有理觀的引導,事修就會變成事倍功半。這地方,等於是強調凡夫及二乘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觀,雖然有布施、持戒,乃至於禪定、智慧的善法,還是不能成就圓滿的功德。

那麼應該怎麼作「理觀」呢?以下第二段,就非常重要了。

丁二、明迷悟因緣無性(分二:戊一、答滿慈重徵妄因。

              戊二、答阿難再執緣起。)

 這一段是把前面「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作一個總結;接著準備要講修行方法了。這段經文,大家要很清楚,這對修學念佛、持咒、拜佛,怎麼去做微密觀照,很重要。

我們把標題解釋︰『明迷悟因緣無性』,這個「迷」是指整個九法界眾生心中的惑、業、苦;「悟」是指十方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無性」就是沒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說,十方諸佛所成就的法身、般若、解脫,是因緣所生法﹔眾生所產生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也是因緣所生法;從心性的本體來說,都是畢竟空寂的、都是離一切相的;是後來的因緣而有的。

  關於這個思想,後文佛陀把它會歸成兩種思想︰第一個「達妄本空」,第二個「知真本有」,來當作我們「止觀」的主要觀念。先看第一段:

  戊一、答滿慈重徵妄因(分二:己一、問。己二、答。)

  「滿慈子」就是富樓那尊者;前面經文佛陀一再強調,十方諸佛因為「背塵合覺」,所以產生事事無礙的功德;一切眾生因為「背覺合塵」,產生了塵勞的相狀;講到凡夫的「迷」跟諸佛的「悟」,差別的果報。這時候,滿慈子就問說:為什麼凡夫會產生迷惑?為什麼諸佛就能產生覺悟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難道是先天造成的嗎?好像說有些人註定一輩子要做凡夫,有些人註定要做二乘、成佛?是不是有自性可言呢?主要是問:凡夫為什麼會產生迷惑?問迷惑的原因在哪裡,這地方有「問」跟「答」。

  己一、「問」

(法本不二)『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迷悟成差)『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重徵妄本)『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富樓那尊者聽過前面的開示之後,得到一個結論,說:我現在知道了,我們這一念心性跟十方諸佛覺悟清淨的心體,可以說是「無二無別、各個圓滿」,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一點我徹底明白了,體性是圓滿的。但作用上就有差別了,從因緣上,我跟一切眾生遭受無始妄想的誤導,心隨妄轉、向外攀緣,所以長久以來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雖然我現在透過修四諦法門,成就了小乘的阿羅漢果,但還是沒有把心性的究竟功德開顯出來;而十方諸佛卻是『諸妄一切圓滅』,這地方是指「斷德」,佛陀用空觀的智慧來消滅一切妄想,能夠離一切相。『獨妙真常』是指佛陀的「智德」,佛陀在「空觀」當中,從本來無一物當中生起「假觀」,安立種種的假名假相假用,成就種種的波羅蜜,這是講「智德」圓滿。佛陀能夠成就「斷、智」圓滿─因為「斷德」的關係而成就大涅槃,因為「智德」的關係而成就大菩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敢問如來』,就是請問如來,問題在哪裡?為什麼凡夫有此妄想,遮蔽了自己心中的光明,而久受三界的果報呢?

  前面佛陀一再地強調,凡夫因一念的「迷」,產生生死輪迴;佛陀因一念的「悟」而成就功德莊嚴。這地方,就問凡夫的迷是從哪裡來?是什麼因緣而產生迷惑的,要把根源找出來,否則就不能斷煩惱了。

  己二、答(分二:庚一、明妄本無因。庚二、明真亦無得。)

  佛陀回答當中分兩段︰一、明妄本無因,二、明真亦無得這兩段太重要了,是整個「止觀」的主要會歸處。第一段說明眾生的無明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我們一再強調,一個東西的生起,如果是有原因的──你從什麼地方來?哦它有一個生起的處所,表示它有實體;有實體的東西你就斷不了,頂多只是調伏下來,讓傷害程度降到最低而已。但事實上妄想是沒有實體的;換句話說,不管煩惱多重,一定可以把它消滅。為什麼?因為它沒有實體,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本無因,因迷故有」。這地方就講到《楞嚴經》迴光返照的第一個觀念「達妄本空」,我們看佛陀如何發明這個思想。

  庚一、明妄本無因(分三:辛一、立喻。辛二、顯法。辛三、結合。)

(經文)『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我以世間現前諸事,
     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
     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陀說:『汝雖除疑』,雖然你現在對於「性相不二」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但是對微細的─「達妄本空,妄本無因」的迷惑還沒有去除。這個道理是甚深難了解的,我只好用世間曾發生的事實來告訴你。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富樓那!你有沒有聽過,在室羅筏城中發生過一件事情,說有一個人叫『演若達多』,有一天他睡醒之後,到浴室用鏡子來照自己的面目,突然間生起一念癡狂之心,就愛著鏡中頭的影像。我們照鏡子,鏡子上產生影像,他對鏡子上,頭的影像特別愛著。為什麼呢?因為他感覺鏡子裡的影像非常清楚,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非常清楚;這時候反過來責備自己的頭,他說:鏡中的頭多好,看得清清楚楚,而我的頭一點用都沒有、我也看不到我自己的頭。所以『瞋責己頭,不見面目』,就寧可愛鏡中的頭,而不要愛自己真實的頭。

  這樣的顛倒癡狂之心生起之後,「以為魑魅」,就以為他的頭不見了,,自己就是魑魅、曠野中的野鬼,發狂、到處的奔走;還問人家說,你有沒有看到我的頭?有這麼一件事情發生。

  佛陀就問富樓那尊者說:這個人演若達多,是什麼因緣,使令他癡狂而奔走呢?富樓那回答說:這個人之所以奔走,就是一念的癡狂之心,沒有其他原因。因為他早上起來好好的,精神飽滿,就是照鏡子的時候,突然看到鏡子裡面產生一個影像,然後就喜歡那個影像,哪有什麼原因呢?就是一念的迷情!

  好,那我們把譬喻作一個疏通。蕅益大師說:「演若達多」是指一切眾生,「頭」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他去照鏡子,用鏡子來照臉,是指最初一念的無明妄動,心向外攀緣;見到鏡子上面的影像,是指我們「迷真起妄」產生了三細的煩惱,阿賴耶識就產生了。

  當鏡中產生影像之後,又喜歡、愛上鏡中頭;前面是「迷真起妄」,這下子又「執妄為真」─產生第六意識「愛取」去造業,最後到處「狂走」─這就是眾生的六道輪迴。所以追根究柢,就是最初的一念迷情、一念的向外攀緣,沒有其他任何原因了。

   辛二、顯法。

(總標無因)『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陀總結說:眾生本具的『妙覺明圓』;蕅益大師解釋說「妙覺」是指「寂而常照」,強調眾生本具的如如智;「明圓」是指「照而常寂」,是眾生本具的如如理。「如如理」與「如如智」本來圓滿、本來具足而不假修得。而妄想既然稱為虛妄的妄想,怎麼會有原因呢?假設妄想有生起的原因,就表示有實體,有實體的東西,又怎麼能夠稱為「妄」呢?

  也就是說,我們久在輪轉,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都是被妄想所誤導!如果妄想有實體,那就糟糕了,凡夫永遠是凡夫,阿羅漢就做阿羅漢,菩薩就永遠做菩薩,沒有成佛的機會;因為你改變不了它!這地方說「達妄本空」,妄想沒有實體,只是一念的迷情,只要生起微密的觀照、把它照破,就覺醒過來了。下一段佛陀就開示說,為什麼妄想沒有實體。

〖別明妄相〗
(輾轉無始)『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虛妄無生)『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佛陀說:講到妄想的作用,也是很可怕的;凡夫因為有這個妄想,然後妄上加妄,輾轉作用,產生了三細六粗,才有所謂的三界六道輪迴果報。為什麼會有三界?為什麼會有地獄?就是我們的妄想創造出來的。之後產生什麼問題呢?一種輾轉相依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從迷積迷』,因為我們過去打某種妄想、今生出現這樣的果報,然後我們對果報又產生同樣的妄想、又產生來生的果報,這就是「從迷積迷」;本來是過去的迷、產生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果報、產生現在的迷、又產生未來的果報,因此形成一種輪迴的、相續的力量。所以經歷了很多塵點劫數,雖然現在聽到佛陀發明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道理,還是不敢迴光返照、不敢直下承當,總是離不開妄想;這是一種習慣,一種輾轉相依的力量。

  這是講到妄想的作用,在我們心中的確很強大,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以下講出「妄想」的根源,雖然它的力量大,根源是從什麼地方來?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無量無邊的妄想,其實就是一念向外攀緣的迷情而已。『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假設我們能夠真實的根據本經的教法──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真實的觀察「達妄本空」,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時候整個妄想就沒有一個依止的處所。妄想『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它連最初生起的因都沒有,又如何去消滅它呢?

  所以說證得無上菩提的十方諸佛,成佛之後,回憶過去作凡夫時,就像什麼景相呢?『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就像一個醒過來的人、回憶他夢中之事;雖然心中精明,能說夢中種種境界─即便諸佛有很殊勝、善巧的智慧,但是『欲何因緣,取夢中物』,祂又怎麼能夠很清楚的、把自己夢中的人事,以示他人,讓別人了解呢?

  因為夢中之事,本來就沒有,只是一念的夢心。因為你睡覺了,產生一念的夢心,所以產生很多的人事;醒過來時,夢心消滅了,就覓之了不可得。所以我們睡醒之後,可以把夢境顯示給別人看嗎?沒辦法!也就是說,其實修行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地方對於懺悔業障,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煩惱和業障來修學的,就像上帝說的「每個人都有罪」,這句話是對的,我們是有罪,所以才來輪迴,這是事實。但是有些人進步很快,有些人進步很慢,這地方「方法」就有問題了。

  你看有些人煩惱很重,修了幾年以後,整個生命轉過來;你跟他接觸,誒!沒有煩惱的味道。有些人煩惱很重,十年後你看他還是煩惱很重,沒什麼改變!就是每天做功課,煩惱還是很重!為什麼呢?其實關鍵,蕅益大師說:在於「覓之了不可得」,這才是真正的懺悔。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弟子叫「鴦掘摩羅」;他本來是依止外道修學,受他師父錯誤的引導。他師父說:你要去殺一千個人,然後把他們的指頭串成花蔓掛在胸前,我才告訴你修習涅槃的法門。結果他殺了九百九十九人,瞋心達到極限、無法控制;整個城市大家都不敢出來,跑的跑、躲的躲,看不到人;還差一個人,他就想要殺自己家裡的老母親;慈悲的佛陀知道了,就現前來引導他。

  當他去追佛陀的時候,佛陀跟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他走得慢,佛陀就走得慢;他走得快,佛陀就走得快;所以他很緊張啊!說:沙門你停下來,停下來。佛陀說:我早就停下來了,是你還沒有停下來!這時候,佛陀對他開示佛法,他一念迴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整個煩惱就息滅了,向佛陀懺悔,後來也隨佛出家,當生證得四果阿羅漢。

  這個人一生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還證得阿羅漢果。如果煩惱有真實體性的話,他怎麼做得到呢?乃至於淨土宗的「帶業往生」,無量劫來我們造了這麼多殺盜婬妄的罪業,為什麼能夠往生到淨土去?這個諸位要想想看!就是因為煩惱跟罪業都不真實。你看你作夢的時候跟真的一樣,醒過來後,覓之了不可得。

  當然關鍵點,就是你要能夠「迴光返照」。前面說過,你要是沒有迴光返照,那煩惱變成怎麼樣?看經文就知道,前面說︰『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煩惱在我們心中的勢力是很強大、還是很羸弱?就看你自己會不會觀照;你要是順著它的因緣,向外去攀緣,那它是大的不得了。但是煩惱最怕一件事情,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身為一個沒有根源的妄想,最怕你迴光返照;這個就是安心的處所,也就是一個滅罪的處所!

  辛三、結合。

(經文)『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
     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既然夢中的事情,都不能指示給人家看,何況是無因緣而生起的妄想,它本來就不存在。這種情況就好像室羅筏城的演若達多,他哪有什麼真實的因緣、而生起癡狂之心到處奔走呢?只因一念的迷情使令他奔走。如果能夠一念迴光返照,問他,「你為什麼癡狂?這個癡狂心從什麼地方來?」自能息滅癡狂。

  那麼他的頭,本來就不必從外面而得,因為他從沒有失掉過。縱然在還沒有歇息癡狂之心時,他的頭其實也沒有遺失掉。富樓那!無明妄想的體性本來如是,哪有什麼真實的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還有我們一念的隨順,它才生起的!

第51.首楞嚴經.卷4.結責迷情.答滿慈重徵妄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