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2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觀相元妄,觀性元真」


  • 「相妄性真」,這個功德的體性是徧滿法界──你一處念佛,它就一處顯現;你二處念佛、二處顯現;都是個人的循業發現;它的相狀是循業發現,但它的體性卻是真實徧滿。
  • 體是徧滿的,但是相狀的確會變化,這叫「相妄性真」。任何一件事都是:「觀相元妄,觀性元真」
  • 「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世間任何事情很妙,你越追求它、它越消失;你不追求它,它反過來追求你,當下就顯現。

四大是講「相妄」,七大是講「性真」─講到「地、水、火、風、空、根、識」,它的體性是徧滿整個法界,只要有因緣、它隨時出現;你有一處的因緣,它就在一處出現;你有兩處的因緣,它就在兩處出現,它的體性是徧滿法界的。就像我們念佛一樣,為什麼我們念佛能消業障呢?它的功德是從哪裡來的?不是從佛號而來。如果功德是從佛號而生,那你放錄音帶就好了嘛!你說功德是從我的心生起,如果從你的心生起,那你就不用念佛嘛!我們念佛,能夠真實產生滅惡生善的功德,這個功德從哪裡來?以本經的解釋──「相妄性真」,這個功德的體性是徧滿法界──你一處念佛,它就一處顯現;你二處念佛、二處顯現;都是個人的循業發現;它的相狀是循業發現,但它的體性卻是真實徧滿。
...(中略)...
 我們怎麼知道四大的體性是周徧法界呢?以下佛陀告訴我們一個觀察的重點,祂說『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你只要了解虛空到底有出入、還是沒有出入?你就能夠體悟到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這樣講:「體性」沒有出入,「相狀」是有出入。你不能說相狀沒有出入,體是徧滿的,但是相狀的確會變化,這叫「相妄性真」。任何一件事都是:「觀相元妄,觀性元真」。這對我們修觀非常的重要!

  有一位禪師開悟之後講了一句話說:「我們怎麼去觀察人生?」大乘佛弟子對於人世的變化應該怎麼觀察呢?他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世間任何事情很妙,你越追求它、它越消失;你不追求它,它反過來追求你,當下就顯現。「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又「不離當處常湛然」。好比我們講世間的財富,有些人擁有三千塊就滿足了,有些人擁有一千塊,也很滿足;所以外境沒有絕對的標準。你看我們對於財富、對人事都是這個道理,你越要去追求它、越執著它,你就感到越缺乏、越沒有安全感。你說好,我把它徹底的放下!誒你就感到非常的滿足、非常的安定,任何事情都不離開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才說:「心境決定你的處境」,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好比說:我現在覺得很痛苦,我想去改變環境。其實你錯了,環境改變不了的,因為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你到另外一個環境,它還是出現這種因緣!你改得了嗎?因為體性是徧滿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好、都有壞,那怎麼辦呢?先改變你的心態,心態一動、一轉,處境就改變了。你越放下它、作正面的思考,你就越知足。就是這樣。你可以試試看,如果你對某個東西很執著、求不到,你說:好,我把它放下。誒,你一放下,它就會突然間顯現在你的面前。這個就是「相妄性真」。所有好的、不好的,都是周徧法界;只要能夠善用其心,作正面的思考,它就會隨你的心境而顯現,是這個意思。這叫做:相是虛妄的,但是它的體性,十法界中染淨的四大體性卻是真實的,這個道理是不能改變的。

第41.首楞嚴經.卷3.明藏性即空大性. 明藏性即根大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