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六根當中,你要確定「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到底是要去觀察哪一根?而這一根必須具足圓滿的功德,也就是具足所謂的「圓、通、常」。
- 《楞嚴經》的所觀境─六根的所觀境,在空間上必須要「圓通」,圓滿周徧,不能有所欠缺。在時間上要「常」,恆常相續不能有間斷。
- 然說我們的煩惱是在六根活動,但是只要把一根的煩惱消滅,煩惱是相通的,其他根的煩惱也就消滅了,所以只要選擇、對治一根的煩惱就可以了。
- 從耳根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它空間上沒有障礙,「圓、通」,不管東西南北、不管遠近,都能夠聽得清楚。第二個它時間上能夠恆常相續,「常」;耳根的功能它不間斷、不休息的。
- 所以耳根能夠在我們所觀境,相續無間。「相續」的意思,就是容易成就三昧,「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有這種「常」的功能。對娑婆世界來說,其他世界我們就不談了,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所觀境。要返妄歸真,耳根具足「圓通常」,功德是圓滿的。
- 其實這裡的意根,主要是講「第六意識」;我們撇開本經的內涵不談,佛陀在大乘經典裡,所讚歎的就是這個第六意識。印光大師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法從它發動出來,一切法最後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 《楞嚴經》它是以耳根為入門;《法華經》就不同了,《法華經》的「稱性起修」,是以第六意識為入門,它不講耳根。因為《楞嚴經》的重點在於「攝用歸體」;把心帶回家──「從假入空,返妄歸真」。當我們的心,要從生滅心回到不生滅心,在這個過程中,從「耳根」下手,是最容易的方便門。但是當我們的心要出來的時候,是要「稱性起修,廣學方便」,那你要從「意根」出;從耳根進去,從意根出來。天台宗講到成佛的方便,是從第六意識發動;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性,跟外在的宇宙萬法有兩個門︰從「耳根」入門,從「意根」出門。
- 從「破妄顯真」的角度來看,「耳根」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從「積功累德」的角色來看,「第六意根」的角色較為殊勝;這就是為什麼《楞嚴經》取「耳根」為圓通的本根,但到《法華》會上,是以一念心性為所觀境;因為《楞嚴經》偏重在「從假入空」,《法華經》偏重在「從空出假」,兩個目標不一樣
- 怎麼去判斷六根呢?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合離」,第二個是「深淺」,第三個是「圓通、不圓通」。
- 經過以上「合離」、「淺深」、「圓通跟不圓通」三個角度來判定,還是以「耳根」最為殊勝!
- 十方如來在因地起修的時候,都是成就初地以上、成就自在的智慧,也就是證得了我空、法空的真如,至少是圓教初住以上,所以他法法圓融。在十八界當中,也不一定要從六根,選擇六塵也可以、選擇六識也可以!在十八界當中,每個法都可以當作下手處,都能夠成就圓滿無上菩提,這當中沒有所謂優、劣的差別;因為初地以上的菩薩,已經證得了法空一部分的功德。
- 只要在一根當中迴光返照、破除虛妄,其他的五根都能夠圓滿清淨。這六根是有相通性的;你一根把煩惱破壞了,其他五根的煩惱也就破壞了。
2020/5/16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四)。六根差別功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