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0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卷四)。徒聞無功。真修有益。一念熏修

  • 只是多聞,而不起內心的微密觀照,其實是不能夠斷惑證真、轉凡成聖
  • 唯有透過真實的修學,才能有真實的解脫利益。
  • 「無漏業」蕅益大師解釋得很清楚,他說︰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汝但不隨心中分別』。
  • 「不隨分別」這一句我們再說明:有些人剛開始修《楞嚴經》會不太適應, 因為過去修其他「止觀」,對煩惱是一種抗拒。
  • 《楞嚴經》不是用抗拒的,而是不隨他轉。也就是遇到煩惱的時候, 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
  • 本經很強調「一念熏修」,蕅益大師也說到「一念熏修」的可貴, 是來自於一種「真能破妄」!
  • 什麼叫「真能破妄」、什麼叫「迴光返照、一念熏修」...我們心中有很多黑暗,沒有錯;煩惱會障礙我們的光明,罪業也會障礙我們的光明。但是黑暗最怕的是光明,只要燈光一亮,就能破除障礙。當然重點是你的心要產生一種「觀照」,只要生起觀照,它就產生功德。
  • 西藏的上師曾講過一句話:「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煩惱也抵不過一次的觀照!」
  • 我跟煩惱打仗,輸一千次都沒關係;只要一次成功,就永遠戰勝它。為什麼?因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煩惱不是真實的,只是一念迷情所顯現的一個假相。
  • 佛陀一再強調,一念熏修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因為它是一種真實的力量;妄想在心中雖然纏縛了多生多劫,畢竟還是虛妄的;就像「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庚二、誡勸(分二:辛一、誡徒聞無功。辛二、勸真修有益。)
辛一、誡徒聞無功。

  這是佛陀告誡阿難尊者,只是多聞,而不起內心的微密觀照,其實是不能夠斷惑證真、轉凡成聖的;勸勉他要注意這件事情。文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徒聞無功)『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

  佛陀針對阿難尊者說:你已經證得圓教初信,斷除了三界的見惑;但事實上,以你的階位,距離大乘的無上菩提跟整個涅槃,還是非常地遙遠。菩提是約著「智德」、涅槃是約「斷德」來說。所以你還要經歷多生、多劫的辛勞修證,包括理觀,就是我們說的「空假中」三觀,也包括整個六度萬行的事修,才可以完成的。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過去的習氣,只是習慣去憶念、執持十方如來所宣說的十二部大乘經典當中的義理,像恆河沙這麼多;這樣也只是增加名相的分別、增長心中的妄想、戲論而已;單單了解道理是不夠的,一定要生起「觀照」。以下舉實際例子︰

(遇難不免)『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仗咒方除)『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佛陀講了一個實際例子,說明為什麼「多聞無功」。是說阿難尊者雖然能夠談說因緣、自然的教法,非常的清楚明白;而人世間,在眾多的弟子當中,每個人都公認阿難尊者成就「聞持」陀羅尼,說「佛法如大海,入於阿難心。」佛法的所有名相、所有道理,雖然廣如大海,但是都一一流入阿難的心中,從來不會忘失;他堪稱「多聞第一」。

  但是,以如此多聞的習氣、這種多生多劫的習氣,來親近善知識、熏習佛法,還是沒辦法免離摩登伽女咒語之難。可以看出來,他只是明白道理,內心卻沒有正念的力量來抗拒煩惱。『何須待我佛頂神咒』,如果說「多聞」可以調伏煩惱,那就不必靠我的〈楞嚴咒〉來救拔你了。

  反過來,講另外的例子︰摩登伽女多生多劫本來是婬女,婬欲心煩惱很重;但是聽聞佛陀講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之後,生起一念的迴光返照,煩惱的根源就被她破壞了,證得小乘的三果「阿那含」,斷了三界的見惑,以及欲界的思惑。在我佛法當中,可以說成就一種精進的功德。因為她沒經過初果、二果,直接從凡夫證得三果,這種人理觀很強,心中貪愛之水就完全乾枯了,因此而使令阿難尊者解脫於婬欲之難。

  這一段是佛陀講完道理、準備開顯實修之前,說明「多聞」與「觀照」的差別;不過蕅益大師說「多聞」本來就是入道的根本,但只是停留在多聞、產生一念的信心,相信「妄想」是虛妄的、相信「真如」本性是本來具足的;講實在話,是不夠的!就像外道的信仰也是憑信心;應該透過教法的學習,把多聞的知識、轉成內心的觀照,才有真實斷惑、證真的功德。

辛二、勸真修有益。

  這一科「結勸」,說明唯有透過真實的修學,才能有真實的解脫利益。

(無漏有功)『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既然「多聞」無功,那麼應該怎麼做才對呢?佛陀說:阿難!雖然你多生多劫都能憶念、執持,如來所說的『秘密妙嚴』。蕅益大師說:「秘密妙嚴」是指大乘中道的妙理,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當然你了解這個道理並沒有白費,但是應該從這個道理當中,生起一種無漏業,正式的修學圓頓止觀,才能夠遠離對世間的執取,而產生愛、憎兩種的痛苦。

  所謂「無漏業」蕅益大師解釋得很清楚,他說︰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汝但不隨心中分別』。

  「不隨分別」這一句我們再說明:有些人剛開始修《楞嚴經》會不太適應,因為過去修其他「止觀」,對煩惱是一種抗拒。好比生起貪愛的煩惱,就用「不淨觀」來抗拒;會執著「常」,就修「無常觀」來抗拒;這是一種對抗的逆向操作,是一種對抗法。

  但是《楞嚴經》不是用抗拒的,而是不隨他轉。也就是遇到煩惱的時候,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只問一句話就夠了!大家要了解這兩個差別。前面我們修止觀,「四念處」是跟煩惱─真妄交攻、正面衝突;而本經對治煩惱是「迴光返照,不隨妄轉」。


  這一科是讚歎!只有真實的迴光返照,才能夠遠離世間的痛苦。因為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向外執取,產生攀緣心─滿意的產生愛、不滿意的產生瞋。而且這個愛跟瞋又變來變去,有時候喜歡的東西變成瞋、不喜歡的東西又變成愛,所以導致自己很痛苦;應該要修學無漏業,迴光返照回我們的本性,那才是所謂的解脫之道。

第53.首楞嚴經.卷4.答阿難再執因緣起疑問: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

(結示勸修)『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云何自欺,尚留觀聽?』

  佛陀就勸勉阿難尊者說:如果你也能依止現前的微密止觀,來修學無漏善,就是前面所說的「正念真如」─迴光返照、不隨分別;那麼將來就能夠出離生死煩惱,甚至於蒙佛授記,成就初地以上的功德。為什麼還自我欺矇,不肯進修,尚且停留在觀聽當中呢?所謂「觀聽」是指六根門頭「見、聞、齅、嘗、覺、知」一種向外攀緣的心。

  其實,本經很強調「一念熏修」,蕅益大師也說到「一念熏修」的可貴,是來自於一種「真能破妄」!我們舉個實際例子來說明,什麼叫「真能破妄」、什麼叫「迴光返照、一念熏修」。比方說︰鴦掘摩羅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有一天到一個長者的家裡去托缽,長老很恭敬的把飯菜供養給尊者,但憂慮地問尊者說:「我們家媳婦今天生小孩,但是難產,小孩生不出來,現在非常危急!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個安胎的法門,讓胎兒能夠順利生出來呢?」鴦掘摩羅尊者回答說:「我隨佛學習以來,沒有學到這個法門。」因為情況很緊急,他就趕快用神通回到精舍,請問佛陀:「長者他家媳婦難產,應該怎麼辦?」佛陀說:「你回去告訴她,要她憶念:她從受戒以來,都是護持不殺生戒,叫她憶念這件事!」鴦掘摩羅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教法,告訴她憶念︰「自受戒以來,她都很認真來護持不殺生戒。」結果一念的慈悲心生起,小孩就順利生出來了。

  這個故事啟發我們︰雖然我們心中有很多黑暗,沒有錯;煩惱會障礙我們的光明,罪業也會障礙我們的光明。但是黑暗最怕的是光明,只要燈光一亮,就能破除障礙。當然重點是你的心要產生一種「觀照」,只要生起觀照,它就產生功德。

  西藏的上師曾講過一句話:「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煩惱也抵不過一次的觀照!」誒,我過去一直放縱它,放縱一千次,只要有一次迴光返照,就可以消滅它;我跟煩惱打仗,輸一千次都沒關係;只要一次成功,就永遠戰勝它。為什麼?因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煩惱不是真實的,只是一念迷情所顯現的一個假相。

  一個人一旦覺悟了,就不會再顛倒了。所以佛陀一再強調,一念熏修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因為它是一種真實的力量;妄想在心中雖然纏縛了多生多劫,畢竟還是虛妄的;就像「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雖然房間已有一千年的黑暗,只要一剎那的時間就可以讓它光明。這地方佛陀強調,因為你的熏修是真實的、煩惱是虛妄的,所以能夠有「出纏、授記」的種種功德。這是勸勉我們實修的功德。

第54.首楞嚴卷4.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