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3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三)。故事。

  • 我經常勸修「淨土宗」的人,要學一學《楞嚴經》的思想怎麼去正念真如,這樣你在臨終的時候,才能夠無所畏懼、無所顛倒;就像懺公師父常說的:「我們要恢復到『本來無一物』,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那就非常好!」這就是──禪淨雙修!
  • 我們佛號念得最好的那一支香,就是先忘掉「我為什麼打佛七」-忘掉得失利益。其次,你的色身也要忘掉,最後誰在打佛七也忘掉,這時候你的心跟佛號才能打成一片。
  • 我們很多人佛號念不好?因為心有千千結嘛!就是我們在五陰身心裡面到處惹塵埃,把自己的能量都耗損了。



 在本經當中,佛陀很強調一個觀念,是說「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當然,我們也相信修行的法門很重要,你可以拜佛、持〈大悲咒〉、持〈往生咒〉…各種法門有各別不同的功德及作用。但是諸位不要忘了,法門是由「心」來推動的,沒有那一念心,這個法門就產生不了滅惡生善的效果。就像你把〈大悲咒〉放在錄音帶放一輩子,錄音帶也不能「滅惡生善」,因為它沒有心;所以你用什麼心態來修學,會決定你的生命狀態。

  為什麼我們剛開始修學,要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佛陀講了三卷的經文,希望你去找一找,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因為它牽涉到你未來的結果。一定是依止不生滅心,才能夠成就不生滅之果;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修學,那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比方說,孔夫子有一個很心愛的弟子顏淵,有一天他要坐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上船之後,哎呀!不得了,風浪很大!但是這個划船的舵手是高手,不管風浪多大、任憑著風浪搖擺,他就是能夠乘著風浪而行,駕船技術可以說到了出神入化的意境。到了對岸之後,顏淵非常讚歎,說:你駕船到這種程度,如果我跟你學習的話,可以學得會嗎?這時候,駕船人就問顏淵說:「你會游泳嗎?如果你會游泳的話,會學得比較快。」駕船人接著又問說:「那你會潛水嗎?如果你會潛水,那學得更快、學習時間更短。」說完以後,這個駕船人他頭也不回就走了。

  顏淵覺得很奇怪,我想跟你學駕船,你卻問我會不會游泳、會不會潛水?這有什麼關係呢?他心裡很多疑惑,回去就請教他的老師;他問孔夫子說:「我今天想要跟一個駕船的人學駕船,他問我說:會不會游泳?會不會潛水?這是什麼道理呢?」孔夫子說:「善游者能忘水也。」意思是說:如果你會游泳,就能夠把水忘掉,那你對它就無所罣礙,才能夠把船駕好。

  我們都知道船是在水中行駛的,它不能離開水。這個「船」,就好像是我們的個體生命、一個五陰身心,大海就像真如本性。你說我們身心世界有很多痛苦、你要處理這個痛苦,我講實在話,如果沒有找到大海,你很難處理,因為你沒有找到根本!所以你看本經的思想,它是先找到生命的根本,那麼枝末的問題就好處理了。

  這地方說:『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一個人如果能夠了解我們的心性、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的,他怎麼會怕死呢?死亡只是一種生滅的、因緣的變化而已──你的心從來沒有生、也從來沒有死!這是一種觀念的轉變,這種觀念的轉變,整個生命也就跟著轉變──心態決定你的狀態,你就能夠無所畏懼了!


  所以:我經常勸修「淨土宗」的人,要學一學《楞嚴經》的思想怎麼去正念真如,這樣你在臨終的時候,才能夠無所畏懼、無所顛倒;就像懺公師父常說的:「我們要恢復到『本來無一物』,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那就非常好!」這就是──禪淨雙修!
-----------------------------------------------------------------------------------------------------------
這裡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明心見性」的重要:
  在春秋時代魯國的國君,有一次要舉辦國家的慶典,他有一個很好的鐘,舉行慶典時,才用這個鐘,它的聲音非常嘹亮;但是這個鐘少一個架子,所以他就請一個木匠,希望把這個架子做起來。這個木匠經過三七、二十一日以後,才把這個架子做出來,鐘一掛上去,哎呀不得了!天衣無縫,不管是造型、比例,那個鐘每撞起來,聲音可以說是非常的圓滿殊勝。

  法會結束知後,大家看到這個鐘架做得這麼好,就打聽是誰做的;找到木匠後,問說:你這個鐘架實在做得太好了!你是怎麼做的?木匠回答說:我在做之前先齋戒沐浴七天,息諸緣務。他說:到第三天的時候「三天而忘利」,我已經忘了做這個鐘,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不管別人會讚歎、會毀謗、國王會賞我多少錢、這樣的利養心已完全忘了─三天而忘利。但是我覺得還不行,再齋戒「五天而忘身」,到了第五天我就忘掉了身體;身體感到熱、感到冷也忘了;但這樣還不行,繼續齋戒──「七天而忘我」,到了第七天,我那自我意識也忘了,沒有人、我的對立了。

  「三天而忘利,五天而忘身,七天而忘我。」到了第七天,我的內心一片平靜,已經忘了我在為誰做事情,心中只有一個影像就是鐘架。這時候,我很平靜的拿起我的斧頭,走到山中去,很自然就看到哪一棵樹、適合做這個鐘架,就把它砍下來;然後很順利地完成這個架子。我所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以天然的心、去尋求一個天然的價值。當然這當中就包括了三個重點:「忘利、忘身、忘我!」

  其實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你會發覺:我們佛號念得最好的那一支香,就是先忘掉「我為什麼打佛七」-忘掉得失利益。其次,你的色身也要忘掉,最後誰在打佛七也忘掉,這時候你的心跟佛號才能打成一片。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佛號念不好?因為心有千千結嘛!就是我們在五陰身心裡面到處惹塵埃,把自己的能量都耗損了。所以木匠的意思是說:我不是有什麼好的技術,只是調整我的心態而已。很多人問說:啊!你是跟誰學什麼技術?不是!不是!心態決定你的狀態,就是在做這個鐘架之前,善調其心。當然到這個地方為止,佛陀就是告訴我們:一個菩薩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會比較圓滿,是這個意思。

第44.首楞嚴.卷3.阿難偈赞 妙湛總持不動尊.卷4.廣破餘疑 富樓那請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