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7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卷五)。第61.首楞嚴卷五:正明结解無二,諸佛同宣: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


  • 阿難尊者說:我及楞嚴法會當中的凡夫,還有「有學聲聞」─四果以下、初果以上的這些聖人,我們目前修學的情況也是這樣(不知結元,終不能解)。怎麼說呢?從無始劫以來,我們的明了心,雖然熏修很多戒定慧之善根,但是也跟根本無明--最初一念不覺,產生妄動的那個攀緣心─俱生無明,可以說『俱滅俱生』,合在一起,分不開了。
  • 『俱滅俱生』是指什麼呢?是指「阿賴耶識」,也就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換句話說,我們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之前,深受著阿賴耶識這個「有漏」種子的引導。比方說,我們打坐的時候,雖然內心正念分明,但是我們還是屬於生死凡夫;因為你阿賴耶識的種子還在,它隨時會表現出來。當煩惱在睡眠的狀態、在休息的時候叫做「滅」,有時候煩惱起來活動叫「生」,所以說阿賴耶識煩惱的相貌是「俱滅俱生」。
  • 阿難尊者以「隔日瘧」來比喻我們煩惱有時活動、有時不活動,就是六根當中有時候有煩惱,有時候沒有煩惱,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應該怎麼辦呢?阿難尊者把他修行的苦惱吐露出來。
  • 關於阿難尊者這段的「疑請」,我們依古德的註解,會歸成兩個重點;...第一個、阿難尊者承認自己是有善根的,多生多劫有善根,所以出家了;但不知「戒定慧」這些強大的功德力,怎麼去對治煩惱?應該從何處下手?不知六根六塵六識,到底從什麼地方下手、去對治最有力;提問「起結之處所」在哪裡。第二個、修學的「次第」是怎樣?已經找到處所之後,應該先對治什麼、再對治什麼;前後的次第是什麼。這一大科,佛陀就回答這兩個問題。
  • 我們心中有煩惱,到底煩惱是在哪裡活動呢?就在你的見聞齅嘗覺知──六根門頭。六根一動,一定會帶動這個俱生無明,跟我們六根的活動同時生起、同時消滅;六根一動,它也跟著動,所以煩惱的活動處所,就在「見聞齅嘗覺知」當中。
  • 無始以來,我們有「發業」跟「潤生」二種無明:「發業」是比較微細的,就是那種微細的攀緣心,總是想要去追求外面的世界;然後才產生「潤生」、產生愛取,這個「愛取」就比較粗了。那麼整個攀緣心、整個愛取煩惱,都是在六根活動,這是十方諸佛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道理。
  • 煩惱的活動處所在哪裡?在六根;無上菩提涅槃之四德,生起的處所也在六根。
  •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先講六根的體性,眾生的六根,所謂「見聞齅嘗覺知」,跟外在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兩個來自於同一個心性;也就是從事相上來說,六根是在內、六塵是在外,有「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分」這樣的差別。當我們一心真如,「依體起用」,產生見、相二分的時候,就變成六根、六塵;但是當我們「攝用歸體」──根、塵回歸到生命的本源,唯是一心,而無異體,所以說『縛脫無二』。
  • 這地方講到兩種體性︰六根、六塵叫做「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指現前一念心性。也就是當六根、六塵「攝用歸體」時,回歸到一心真如的圓成實性;但是圓成實性「依體起用」時,就變成「依他起」的六根、六塵,是講這個道理。這是講根、塵的「體性」是一如的。
  • 本經所對治的是「六識」就是我們的「遍計執」;「遍計執」是什麼意思?就是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首先產生「感受」,有快樂感受、或痛苦感受;那麼感受下一剎那就產生「想像」;因為加上我們個人的想像,所以這世間才會有很多問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是我們太多的想像,就是名言分別,才是問題。
  • 對於想像,從<唯識>的角度來看,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是好的想像。總之,從因緣法來說,因為心中有很多的想像,就會產生不同的業力、產生不同的結果。
  • 以本經的角度是認為:整個六識的想像都不能用;如果你要得出世的解脫,不要有太多想像,因為想像會產生業力。那麼前面的六根、六塵,佛陀刻意把根、塵跟識分開,就是根、塵是沒有錯的,依他起性沒有錯的;問題在於「根、塵」相對的時候,產生「六識」,這個是要對治的。
  • 這「六識」是怎麼產生的呢?看第二段:『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我們因為六塵外境的種種刺激,產生了六根的了知;六根是沒有想像的,我們前面已經再三強調,六根是不帶名言的,它只有明了、不能想像;但是當有「根」的明了,下一個就是產生「相」─「因根有相」,這就有問題了!就是講到「六識」的分別。
  • 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解釋「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地方的「相」是指六塵,「見」是指六根;能分別的「六根」,去攀緣所分別的「六塵」,產生了「六識」,當然是沒有體性的;就像交蘆一樣,外實中空,只有外面的相狀而已,各無自立之性。
  • 總結:『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由是之故,我們在六根當中「知見」,這個「知見」表示六根的明了性是「依他起」的;我們講「見聞齅嘗覺知」都沒有錯,但是我們在「見聞齅嘗覺知」之外,又「立知」,又安立了六識的想像,那就糟糕了!因此而產生了「發業無明」跟「潤生無明」。
  • 本經的修學是在六根,但它所對治的是六識,「知見立知」就是對治這個「知」,在知見當中又安立一個「知」出來,這個「知」就是第六意識的想像。
  • 如果『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這個「知見」也是一樣,就是在六根的見聞覺知當中,假設我們生起觀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破壞六識的想像,那就是涅槃無漏的真淨功德。


第61.首楞嚴卷五:正明结解無二,諸佛同宣: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