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30

第70.首楞嚴經.卷5.二十五圓通.17目連觀意識.18火头觀火大.19持地觀地大。


  • 目連觀意識
  • 火頭觀火大
  • 在久遠劫前我還是個凡夫的時候,我這個人的習性就是性多貪欲,對男女的貪欲這一部分特別的嚴重。這是他的習性,先講出他過去的習性。
  •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 空王佛這個時候就觀察烏芻瑟摩比丘的特性,就跟他說:「多婬人成猛火聚。」說一個人婬欲心很重,經常生起婬欲的煩惱,這有什麼過失呢?這就像猛火的過失。猛火的過失就是說,你在因地的時候起貪欲,叫做煩惱火,死了以後變成業力之火。這個業力之火會有什麼過失呢?破壞我們的善根,傷害我們波羅蜜的功德
  • 對治的方法。那應該怎麼辦呢?...空王佛就教我,你要把心靜下來。那麼應該怎麼去觀察呢?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的方便門是什麼呢?觀察你的身體的狀態。婬欲是個火,這個火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是從百骸四肢而來。百骸就是我們全身的骨骼,四肢指的是雙手雙足。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你地水風都不觀,就觀火大就好。我們身體有溫度,諸冷煖氣,觀想這個冷煖之氣的變化。怎麼觀呢?你觀察,你欲心還沒有生起的時候,身心非常的寂靜、非常的清涼,但是你婬欲心的時候,身心熱惱,乃至於展轉增盛,就變成煩惱火,就變成一種猛火聚。那麼這個時候你要觀察,你就問它說,這個婬欲的火,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不要被這個境所轉,你不要跟著它走。當這個煩惱火起來的時候,你靜下來迴光返照,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
  • 這個時候「神光內凝」。他以前煩惱火一起來的時候,就跟著煩惱火去了,這個時候他就迴光返照,慢慢地內心向內安住,向內凝聚。不斷地觀照,就能夠把這個婬欲的煩惱火轉成智慧之火,我們說是破妄顯真,把婬欲之火的相狀回歸到一心的真如,由一心的真如再成就智慧之光。所以從是以後,諸佛就呼召我為火頭。因為他是在因地的時候就觀察火大而成就圓通的,叫火頭。這是佛法的金剛護法。
  • 《楞嚴經》的法門,就是一個「轉」,轉因緣之法而回到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轉」字是很重要。....煩惱來的時候,你就是轉識成智,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而來」。我剛剛本來沒有煩惱,現在有了,一下子煩惱又沒有了……那麼煩惱又到哪裡去?慢慢地你會體會,原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我的一念心性本來沒有煩惱。這個很重要,達妄本空!一個人,你要進步得快,你要完全地相信你是本來沒有煩惱的。你說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本來就有煩惱,那你就不能改變了。
  • 所以你現在學大乘佛法,你要去學習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思考問題的,這個烏芻瑟摩比丘因地是怎麼思考問題的,為什麼他就能夠把這個煩惱超越過去。現在我們去學他們的思考模式,他們觀照的方法。...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要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這個煩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本來就沒有實體的東西。
  • 持地觀地大
  • 持地比丘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攀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剛開始心都是向外面的因緣去活動,從這個地方來積功累德。但是毗舍如來點他一下說,你要迴光返照,你整天面對大地,高高低低,你要去想: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這個山會高高低低呢?你雖然把它填平,那是一種枝末的修學。你要想,這個大地怎麼會高低呢?這個高高低低的差別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這個時候他想,哦,原來我們的心本來就高高低低,本來就不平等。我們的心是種對立的,善惡的對立,染淨的對立,生滅的對立,增減的對立,所以造成了世界就是不平等。所以說,你整天整外面的土地,你倒不如把內在的心地平整。這一點對持地比丘產生很大的啟示
  • 「我即心開」,悟到了宇宙萬法其實只就是我一念心性的妄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謂的一切唯心造。所以這個時候他體驗到,我色身裡面的四大微塵跟創造外在世界的微塵,是完全沒有差別的,外面的土地跟我色身裡面的四大是完全一樣。所以,內外微塵的這種自性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彼此不互相抵觸的。乃至於刀兵也傷害不到我,因為刀兵也是微塵,我的身體也是微塵,微塵跟微塵,本自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對於法性而悟到無生法忍,我慢慢體會到這個地大之性,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而悟到無生之理
  • 智者大師把大乘的修行分成兩部分。他說我們剛開始叫修。大概資糧位的菩薩都是假借事相的因緣在修學。你看持地菩薩就很清楚,他剛開始就是起一念的善念,看到土地不平整就把它平整,有人需要幫忙拿東西他就拿東西,從事相當中慢慢地積功累德、培養善念。最後遇到了毗舍浮佛,他還是點他,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緣。修福報當然對,但是你要解脫,你要開始迴光返照,解脫是要向內觀照。你要觀察這個土地高下是從什麼地方來,要迴光返照。所以,解脫是靠智慧,慢慢迴光返照,最後,啪!整個事相的因緣破壞了,破妄顯真,找到它清淨的本來面目,後來證得圓通。這個叫做緣修。
  • 先緣修再真修。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修學一開始是要依止善念,一定是借因緣來培養善念。慢慢地,善念再迴光返照,就轉成正念,開始觀照。觀照到一段時間,真正相應以後進入無念,這個時候身心空空蕩蕩,了了分明,無有少法可得。依止無念的心再重新出發,那個時候我們講稱性起修。所以,先從善念修起,先從善念而進入正念,由正念再進入無念,一般是這樣的次第。先要有事相,才有理觀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