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佛法破因緣、破自然,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一個理論基礎,而是破它的「自性執」,因為「因緣、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善巧應用。
- 孔孟之道是強調「因緣法」,強調要有所作為;「因緣法」就是有所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道家的老莊思想是完全相反,強調「無為」;老莊很強調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麼多,做這些事都是多餘的。
- 這兩種思想錯在哪裡?錯在心外求法!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
-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說要「妙達無生」;這時候你講空也可以、講有也可以,空、有皆方便。
- 順境的時候「有所為」,君子要能夠保握好時機開創未來;處逆境要安住不動,要「無所為」,這個時候少動、多做多錯!你身心狀態已經不對了,不能再多事。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個愚癡的凡夫以及外道,因為缺乏大乘的觀照力,所以心外求法,就把它當作「因緣」而生,或者「自然」而有,這都是一種虛妄的分別計度,只有言說相,沒有真實的意義!
實際上,你看到大乘佛法破因緣、破自然,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一個理論基礎,而是破它的「自性執」,因為「因緣、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善巧應用。比方說,在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之前,我們華人社會的立身處世之道,其實就有兩個觀念:一個是因緣、一個是自然。因緣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有人跟孔子說:孔夫子我講實在話,你所提倡的周禮,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你不可能成功的!春秋五霸每一個人想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把國家軍隊弄大、版圖弄大!追求的是名聞利養,每個人都想稱霸天下,你所提倡的這些禮節根本不可能實踐。孔夫子回答說:我知道啊!我知道無法實踐,但是我「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我們看得出來,孔孟之道是強調「因緣法」,強調要有所作為;「因緣法」就是有所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你看它整個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從因緣當中去建立人生觀。
道家的老莊思想是完全相反,強調「無為」;老莊很強調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麼多,做這些事都是多餘的。他講過一句話說:「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天道冥冥當中有它一定的軌則,你不要多事;它不會因為一個堯的賢聖君王出世而存在,也不會因為一個桀的暴君而毀滅!「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你該怎麼樣、就會怎麼樣!所以就老莊的思想而言,生命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順其自然」就好。生命的可貴在於自由自在,做這麼多事,結果你自己很痛苦,別人也很痛苦。
這兩種思想,在我們華人社會,就構成所謂「有所為」跟「無所為」的道理。這兩個思想你不能說它錯。就像我們身為執事,學院出了事情,你怎麼辦?你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有所為,馬上辦!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處理,越處理越糟糕!事實上是如此,當過執事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情不處理比處理還好,因為時節未到,所以你必須「忍而未發,待其時也。」等待是一個很重要的智慧,因緣還沒有成熟,你越處理,事情本來是一分、變成三分,所以你不要以為「無所為」不重要,很多事情就在無所為當中,它自然就化解掉。到底這個事情是要有所為、還是無所為?那就是「看著辦」!
但是這兩種思想錯在哪裡?錯在心外求法!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是錯在這個地方。所以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說要「妙達無生」;這時候你講空也可以、講有也可以,空、有皆方便。等你把《楞嚴經》讀通了,你再看儒家思想、老莊思想統統是善巧方便。順境的時候「有所為」,君子要能夠保握好時機開創未來;處逆境要安住不動,要「無所為」,這個時候少動、多做多錯!你身心狀態已經不對了,不能再多事。
所以你不能說「因緣」錯,你也不能說「自然」錯;你看佛陀訶責「因緣」、訶責「自然」,不是訶責這兩個善巧方便不對;是這兩種人沒有看到生命的根源,心外求法,產生自性執。問題點在哪裡呢?你要知道生命從哪裡而來,知道這個根本以後,所有的世間學問,你都可以善巧應用-妙達無生,說空、說有,皆是方便;說因緣,說自然,都是方便;是這個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